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新世代運動與知識份子運動




青年運動一般地與知識份子運動相關,皆因青年運動主要由大學生發起,而當中的大學生會有更深的文化素質,進修為學者。殷海光寫下,知識份子是時代的眼晴。在70年代的香港青年激進化運動裡,黎則奮等反叛青年以《文化新潮》期刊作基地,以新文化人自許挑戰當年的青年導師胡菊人和呼之為舊文化人。新世代運動與知識份子運動最為具體的表現是五四運動;其開端為政治運動,其轉變為新文化運動,其結束為左派思潮和為中國近代史奠基。

五四知識份子的淑世思想

陳占彪是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他於2010年出版了上述為題的書。書中解釋了公共關懷與知識探求的關係,當中討論了何謂知識份子。筆者認為,不需將其定義為飽學之士,否則便沒有現實意義。作為我輩,曾接受過大專教育,有不同專業知識,曾經世故,若不算作知識份子;那麼,香港還有知識份子嗎?書中的“出與入”討論了超然的心與胡適的“不忍”;“人與政”討論了魯迅的永遠的抗爭者;“學與政”討論了“以治學來干世”;“文與政“則討論文學的批判。

雨傘運動

在雙學與泛民、佔中三子的會議中,反映了兩代人的思想分野。青年人希望以自已的方式進行動員和不認同上一代的犬儒是雨傘運動的一個特點。在這個意義上,它具有54運動和香港70年代青年激進化運動的元素。但為何獨缺知識份子運動的踪影呢?
一位朋友從台灣回來,他觀察到台灣青年在太陽花運動後,對台灣以外的不會抗拒,他們不會抗拒討論大陸或香港。反之,一位朋友在敦倫組織支援雨傘運動的集會,他看到香港來的學生十分拒斥大陸,拒絕法輪功,帶有明顯的去中國化心態。筆者認為台灣青年帶有一定的中國文化的淑世思想,而香港新一代更加接近西方發展。
建制派中有一個討論,他們認為雨傘運動的青年人不代表香港精英,因而,必然不會發展為知識份子運動。他們列舉黃絲帶的網上論據的貧乏,思想的狹隘(特別是對中國的無知)和臉書互like ,只會轉帖而不會組織自己意見等等。
這些說法有待進一步觀察,但無論如何,青年運動不向知識份子運動發展,是雨傘運動與之前的不同之處。

劉山青
3-1-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