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祖國越愛我們,我們越大鑊!



 今天,是回歸21周年,不是正日,人民日報主版頭版以 4,800字撰文《香港,同祖國共同發展》。這是十分高調和破格,因為香港對祖國來說,始終是一個很小的經濟體。從李克強的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裡看,香港的角色只是大灣區的一部份,其科技工業等角色低於深圳。
撇開其官僚廢話和香港經濟如何表現不俗;大白象漏水短鋼根工程不說,當中還是有魔鬼在細節的。
它高調談及梁天琦案,反對並不存在的港獨”勢力。特別是,它以評論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彭寶琴法官。本來,如梁振英所說的邵善波,這是言論自由,但人民日報主版是共產黨喉舌,這是中央首肯彭寶琴判決,即政治干預法治,絕對不合適。

“ 611日,旺角暴亂主謀之一梁天琦被判刑6年。“法律之下只有守法與違法人士之區分”“法律從來都絕不容許他們以非法的手段或方式來行使這些自由”。香港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彭寶琴法官的判詞,再次為香港法治標上清晰的注腳。一年來,多起遷延日久的訴訟案件終於落槌,違法作亂者陸續受到懲處。在激濁揚清的過程中,人們對一些重大政治法律問題的共識在形成,對“香港經不起折騰,經不起內耗”論述的認識更為深刻。
第二,它觸及本港教育,教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做嘢。它要“學生精神抖擻地進入禮堂。他們齊聲唱國歌,向國旗行注目禮”。其亡我高等教育自主之心不死。70年代的大學生都經歷過中共介入保釣等學運的惡行。
“ 香港回歸祖國後,歷史教育亟須加強。例如中國歷史長期未被重視,香港發展史更被納入世界歷史講解。經努力,香港教育局最近公佈課程修訂辦法,中國歷史在初中單獨成科,香港發展的歷史則融入中國歷史一併教授。修訂後的課綱,新增加了包含唐朝時屯門鎮的設置、鴉片戰爭與英國佔領香港、日本侵華與香港的淪陷等內容。”
它對中聯辦亂港沒有悔意。中聯辦直接介入本港地區事務抵觸基本法的港人治港,和第二十二條,“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
“愛國正氣在香港加速培育。香港中聯辦推動兩地建立700多對“姊妹學校”,通過實施“萬人計畫”等專案,使每年赴內地進行各種交流的香港師生穩定在萬人左右。特區政府本年度也安排1.148億港元資助學生赴內地交流。”
總之,它的《順流,逆流》表明,香港的愛國運動必須與東江水、午餐肉等包裹減價促銷。我們在街上到處看到“我要愛國”的旗幟可能不遠。
但有一樣較為特別。 它重提林鄭月娥要搞“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習近平最新指示。這是一項新任務,林鄭月娥沒有想過的。香港不單靠金融,這本來是好事。但好事落在庸官的手裡,也是無用。“去年8月,國務院港澳辦集中公佈了一批中央各部門出臺的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其後相關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就國家科研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等問題,習近平主席親自關懷、部署,有關部門迅速落實,極大鼓舞了香港科技工作者。他們以更大的熱情回應國家號召,努力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看看立法會的創新及科技基金撥款,“從資本投資基金撥出100 億元,作為給予香港科技園公司的注資股本,以支援醫療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研究,”,“「給予創新及科技基金的款項」項下追加撥款200億元,以便-(i) 支援創新及科技基金現有的資助計劃持續運作,以及推行各項新措施; (ii)          新開立一筆承擔額,提供財政支援以建設科技創新平台”。
錢花光後,不會有什麼創科收入的,不會增加香港的GDP。習近平,你的上任江澤民教你“河水不氾井水”呀,返去看看文件啦!

--------------------------------------------------------



備註

香港,同祖國共同發展
本報記者 連錦添 張慶波
人民日報 》( 20180701   01 版)
  71日,香港迎來回歸祖國21周年。連日來,各界舉辦的200多場慶祝活動漸次展開。

  一年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在他到過的大型基建項目現場,如今也是喜訊頻傳:赤鱲角機場,第三跑道建設如火如荼,一個相當於香港國際機場現有規模的“新機場”正在形成;港珠澳大橋貫通、完成驗收,通車在即。習近平主席見證下內地與香港簽署的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定落實順利,藍圖正在化成現實,博物館於528日動土開建。

  “我會不斷努力,充實自己,將來為香港和祖國的發展盡一份力。”421日,12歲的羅顥凝在香港“少年警訊”開放日上堅定地說。一年前,羅顥凝為前來視察的習近平主席介紹訓練設施。今年新春,她和她的小夥伴們又收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

  回首一年,香港發展形勢持續向好,政治局面趨向平穩,新一屆特區政府“度月如日”,收穫滿滿。連日來,人們說的最多、讓人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社會出現的積極變化。

  “風更清,氣更正,信心更足了!”香港知名人士盧文端在報章深情撰文表示,“新時代‘一國兩制’方略和習主席的領袖魅力、崇高威望、強大氣場和深厚情懷,強烈地感召了廣大香港同胞,持續引領香港進入發展新階段。”

  同頻共振,“國家議題”深入香港

  一年前,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重申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定不移、全面準確。習近平主席希望香港要更加堅定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明確了絕不能允許觸碰的底線,寄語香港同胞抓住國家發展的機遇,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搞建設、謀發展上來。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習主席的重要講話一錘定音,讓香港社會清楚地知悉中央對港政策的初心和底線。這一年來香港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是港人的政治心態走向務實理性的結果。更多港人越來越不受反對派的煽動和迷惑,從而產生了香港政治上較為穩定的局面。”

  “仿佛就在昨天!”在多個場合聆聽習近平主席講話的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說,習主席理順了幾個事關重大的關係,尤其是“一國”和“兩制”的關係、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年來的香港,正是按照習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行,形勢才穩中向好。“我們中華總商會(中總)以前定位是香港的中總,現在則是國家的香港中總,會更多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自回歸後,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中央有關部門、駐港機構積極實踐,奮力開拓,推進“中央聲音、國家議題”在港“落地、上岸”,展現了新的作為。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中央宣講團成員冷溶和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向特區政府240名高級官員宣講十九大精神。今年全國兩會後,王志民再次應邀走進特區政府總部,向330名官員進行詳細宣講。在一次香港的青年論壇上,王志民系統介紹了十九大精神,現場2000人參加,臺上宣講者深入淺出侃侃而談,台下青年和穿著校服的學生拿著十九大報告的單行本,邊聽邊翻閱,掌聲不時響起。

  中央駐港機構、中資企業負責人圍繞國家大政方針,在各種場合為香港鼓勁;越來越多香港社團在活動中,就國家政治生活大事邀請官員、專家講解,使更多港人瞭解國家,瞭解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成就和使命追求。香港青賢智匯主席謝曉虹認為,積極宣介國家大事,香港的話語體系正悄然改變。

  香港與國家政治生活同頻共振。2017124日,香港首次舉辦“國家憲法日”座談會,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致辭時表示,憲法是香港特區的根和源,有賴於國家憲法,才有特別行政區,才有香港基本法。多位政界人士指出,香港近年出現一些風波,與有人未正確認識憲法有關。今年415日,400多人參加了國家安全教育日香港研討會。與會者提出,國家安全只有“一國”之責,沒有“兩制”之分,維護國家安全,是與香港本身利益完全一致的。

  激濁揚清,管治團隊忠實履責

  管治香港,需要處理複雜矛盾。習近平主席在會見香港特區行政、立法、司法機構負責人時強調,要有國家觀念。一年來,在特區政權機構中,更多的官員、議員、法官等,能站在國家的高度來觀察和思考問題,履行自己對國家的責任。

  新一屆特區政府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指出:每一個熱愛香港的人,都有責任全面準確地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都有責任向任何衝擊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行為說“不”。524日在香港立法會發言中,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指出,香港有人鑽空子鼓動“港獨”理念,這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香港只要有人向社會發放不正確資訊,特區政府就必須作出澄清。

  香港各界人士也紛紛出面出聲,捍衛“一國”之尊和憲法的權威。他們指出,如果容忍“港獨”勢力存在並滋長,會危及“一國兩制”事業,對“港獨”千萬不要做不清不楚的“開明紳士”。去年9月香港高校內出現“港獨”標語,更多人士站出來嚴正譴責,給予糾正。

  611日,旺角暴亂主謀之一梁天琦被判刑6年。“法律之下只有守法與違法人士之區分”“法律從來都絕不容許他們以非法的手段或方式來行使這些自由”。香港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彭寶琴法官的判詞,再次為香港法治標上清晰的注腳。一年來,多起遷延日久的訴訟案件終於落槌,違法作亂者陸續受到懲處。在激濁揚清的過程中,人們對一些重大政治法律問題的共識在形成,對“香港經不起折騰,經不起內耗”論述的認識更為深刻。

  按照嚴謹而公正的法律程式,香港立法會衝破阻撓,於614日三讀通過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這一符合“一國兩制”、響應民意呼聲的新法例,已在生效後開始為香港新的發展保駕護航。

  談起一年來的積極變化,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律師陳清霞向記者這樣概括:社會正能量持續增強,國家觀念在港人中不斷深化、強化;特區政府依法施政,顯示了新的問政風貌;青少年教育起色明顯,愛國愛港力量更加壯大,人們更自覺地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儘管解決一些長期積累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但方向對,人們就有信心。

  交流學習,愛國正氣加速上揚

  暑假到了,一個個赴內地的考察、交流、研習團組陸續開拔。參與“香港大學生內地實習計畫”的近千人,分赴8座城市實習。樹仁大學學生吳玥表示,在香港工作已不是現在香港青年的唯一選擇,要實現夢想,不妨去內地闖一闖。

  愛國正氣在香港加速培育。香港中聯辦推動兩地建立700多對“姊妹學校”,通過實施“萬人計畫”等專案,使每年赴內地進行各種交流的香港師生穩定在萬人左右。特區政府本年度也安排1.148億港元資助學生赴內地交流。

  5月下旬,由香港廣東社團總會主辦的“尋找家鄉的商機——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千人考察活動”啟動。張建宗在啟動儀式上表示,本屆政府與青年同行,2018—2019年港府實施青年內地交流、實習兩項資助計畫,將惠及1.9萬名青年。

  香港回歸祖國後,歷史教育亟須加強。例如中國歷史長期未被重視,香港發展史更被納入世界歷史講解。經努力,香港教育局最近公佈課程修訂辦法,中國歷史在初中單獨成科,香港發展的歷史則融入中國歷史一併教授。修訂後的課綱,新增加了包含唐朝時屯門鎮的設置、鴉片戰爭與英國佔領香港、日本侵華與香港的淪陷等內容。

  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的東風,推進了香港歷史教育正本清源。不少香港教師表示,港史融入國史,是應有之義、必然之舉,應堅定推行,讓學生瞭解香港從來是與國家血脈相連、密不可分的。

  近期,更多的香港學校在師生中宣導尊重國家憲法,理直氣壯地講愛國愛港。去年1216日,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港專)畢業典禮奏放國歌,校長陳卓禧面對少數學生不尊重國歌的錯誤舉止,直斥其非,並重申愛國辦學的傳統,在香港教育界和社會反響很大。

  早晨,黃楚標學校鐘聲響起,400多名學生精神抖擻地進入禮堂。他們齊聲唱國歌,向國旗行注目禮,之後聽校長黃錦良作“國旗下的演講”。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下屬的升旗隊總會,屬於制服團體,在其推廣下,全港已有400多所中小學成立了升旗隊。近來,該會活動更加頻繁。310日舉辦周年檢閱禮,邀請解放軍駐港部隊儀仗隊示範,近日又舉辦慶祝回歸21周年的頒獎典禮。擔任香港教聯會主席的黃錦良說,經多方努力,更多的香港學校定期舉行升旗儀式及奏唱國歌,也會舉辦交流團,加深學生對國家、國情的認識。

  519日,第十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決賽在香港無線電視臺舉行。本屆競賽共有來自125所中小學的超過2.2萬名學生參加,參賽人數創歷屆最高。記者在現場看到,進入決賽的10所學校的代表,在搶答和情景模擬環節各展所長。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介紹,目前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或落地簽的國家和地區達162個,公署成立後共處理涉港領保案件1.3萬餘起,涉及香港同胞數萬人,“香港同胞走到哪裡,國家的領事保護就跟到哪裡!”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積極作為,特區施政呈現新貌

  “我們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習近平主席在香港的重要講話,內地和香港方面都在深入領會、貫徹落實。

  去年8月,國務院港澳辦集中公佈了一批中央各部門出臺的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其後相關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就國家科研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等問題,習近平主席親自關懷、部署,有關部門迅速落實,極大鼓舞了香港科技工作者。他們以更大的熱情回應國家號召,努力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這一年,香港經濟表現不俗。2017年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8%,今年一季度則增長4.7%,均創2011年以來的新高;在今年一季度末財政儲備逾1.1萬億港元,為歷史最高水準。

  庫房豐盈了,特區政府大膽投資香港的未來,相繼推出一系列利港利民項目。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史無前例地安排500億港元發展創新科技;社會福利開支大幅增加,從今年6月起,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從每月2565港元提高到3485港元,直接受惠的老人約40萬。

  香港旅遊業在經歷低谷後,去年也開始重現暢旺。今年前4個月訪港旅客逾2000萬人次,同比增長10%,其中內地客增加13.2%,達1623萬人次,香港零售實現連續14個月增長。業內人士分析原因,除了業界力拼,也與香港社會氣氛轉好有關。

  習近平主席視察時勉勵香港特區政權機構負責人,要迎難而上,積極作為。林鄭月娥最近表示:“我不斷提醒自己,香港真的不可以再‘食老本’,不可以‘等運到’,要把握機遇,提高自身競爭力,更上一層樓。”她提出,特區政府的角色,除了以往的公共服務提供者、監管者,再增加兩個:促成者、推廣者。

  為了“推廣”,香港高層官員對外傾力推介香港,大聲向海外人士談“一國兩制”取得的成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部署。

  為了“促成”,港府廣聯海外合作夥伴,簽訂了更多的雙邊貿易、投資保護協定。在增強金融中心競爭力方面,過去較多依靠中央政策支持,如滬港通、債券通等,2018年香港自主推出新上市條例,吸引更多創新企業來港上市。

  坐言起行,積極有為,正成為港府施政的新風格,例如多方覓地增加房屋供應,改善行政與立法的關係,增加公眾參與,增強公務員的國家意識……

  今日香港,發展活力依然為世界矚目:

  香港國際機場貨運量目前世界第一;今年2月,香港再次被國際權威機構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第一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524日發表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排名全球第二;歐盟駐港辦公室最近公開發文,讚賞“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已變成一個繁榮的國際交匯處”……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說,只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堅持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的定位,在新時代一定會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如今,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跨境基建將陸續開通,香港與內地的聯結將更緊密。粵港澳大灣區勾畫的美好前景,越來越多港人參與其中,正在凝心聚力,再迎新的黃金髮展期。

  “不相信未作犧牲竟先可擁有,只相信是靠雙手找到我欲求。每一串汗水,換每一個成就……”粵語歌《順流,逆流》唱出了港人堅韌實幹的風貌。行進在同祖國共同發展、永不分離的寬廣道路上,有中央和國家的有力支持,有獅子山下的奮鬥精神,香港特區活力煥發,奔赴美好的未來。
  





“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鬼鬼遂遂




大陸佬就叻恣勢欺人,最不尊重契約精神,香港商人領教得多,不少返祖國投資,血本無歸。究其原因,政出多門,黨大於法。
今次,習近平大搞“一帶一路”,商事爭端不絕。20181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
人民日報(註一)大事宣傳,表示“按照《意見》提出的設立國際商事法庭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將充分發揮本部和巡迴法庭的各自優勢,-----開闢了新時代司法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最高人民法院和國務院新聞辦分別召開新聞發佈會。
中共似乎想學美國的巡迴法庭,因而它確值得重視。可是,這《意見》為何?却沒有正文版本發放,因之,鬼鬼遂遂。

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


這個爭端解決機制,實際上是把調解、仲裁、訴訟整合到一個平臺裡。它是目前存在的國際調解機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個成員。當調解成功時,當事人可以要求國際商事法庭製作調解書,判決書、調解書一經送達,就是最高人民法院生效的判決書或者調解書。

當調解不成時,當事人可起訴到深圳或西安的國際商事法庭。
在深圳設立第一國際商事法庭,因為它毗鄰港澳,輻射的粵港澳大灣區相應的涉外案件比較多,深圳也是“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經濟支撐點。
西安設立第二國際商事法庭是因為它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中東歐輻射,相關糾紛和案件也相當多。

專家委員會

《意見》將設立國際商事審判機構、專家委員會以及糾紛解決機制。其專家委員可以來自不同法系、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但由最高人民法院選拔。它的工作職責包括了提供專家意見,法律意見,有關國際法內容或者相關法域法律內容,提供外國法查明的意見,接受委託進行調解。
但假如說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國家發生商事糾紛,它不引入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協力廠商參與商事爭端的調解。

國際商事法庭的受案範圍主要包括四大類:
第一類,標的額在人民幣3億元以上的國際商事案件;
第二類,應當由高級人民法院受理,而需要由最高人民法院審理且獲得准許的。
第三類,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國際商事糾紛;
第四類,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或者申請撤裁或者申請執行仲裁裁決的案件。

國際商事法庭不接受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或投資爭端和中國和投資者之間的投資爭端。
但所有這些都需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法》,因而它並不國際,而是中國法律體系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ADR)。

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

人民法院報在2013年詳細地研究並撰文《新加坡ADR制度的發展及啟示》。文章指出:“ 上個世紀70年代,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ADR)在歐美國家得到積極應用。新加坡政府順應糾紛解決的世界發展潮流,設想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將新加坡建設成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二十世紀末,新加坡政府將ADR作為一種快捷、高效和經濟的糾紛解決方法,在多個領域和行業進行廣泛推行。”

新加坡是根據其最高法院的法院規則110令為國際商事法庭的法律依據的,中國似乎未做足功課。


Supreme Court of Judicature Act
(Chapter 322, Section 80)
Rules of Court 
ORDER 110

 

為什麼不設在香港呢?

這有一個原因,中共已不把香港看作一個民主典範、國際協議、港人治港,而只是一個單獨關稅區。它在其首次發表的《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特意提及 ──“ ①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均以單獨關稅區的身份在不同時間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本白皮書不包括上述單獨關稅區與世界貿易組織的關係。”因之,港獨份子只能自詡關稅獨立。
另一個更加真實的原因是,這所謂“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並不很國際,它是“最高人民法院”之下的東西,因而不可能移植香港。

香港律師會

香港律師會不會管它合法不合法,總之有錢賺,唔會執輸。它在今年五月的﹝會長的話﹞,題為“香國際商事法庭及《律師法》第八條”。
他說,“國際商事法庭---的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其運作模式與當地的法院有所不同,允許外國法官出任法官,所聆訊的商業爭議往往涉及外國訴訟人及跨國和跨境糾紛。訴訟採用的規則和程式與當地法院採用的規則和程式甚至毫不相干。此外,相比起本地法院,外地律師在這些法院享有更大的出庭發言權,因此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律師和法官可能來自不同的司法管轄區。”

討論

要搵真銀就不能扮聖女,這個新系統完全在中國法院之下,中國法院由黨委打理。共產黨如果講法制,就不會亂判維權律師,將上訪老人打殘,強搶民居,動用軍隊鎮壓維權老兵,搞死劉曉波,留難劉霞,在緬甸被當地人當過街老鼠。
一句到尾,在一黨專政之下,永遠沒有公平審訊,無論對內,還是對外。

--------------------------------------------------------

備註

註一

《 人民日報 》( 20180628   01 版)
  新華社北京627日電  20181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要求,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依法妥善化解“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商事爭端,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努力營造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行高水準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意見》指出,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保持開放包容心態,宣導“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精通國際法並熟練掌握本國法的專家積極參與,尊重當事人選擇國內外法律專家解決糾紛的權利,使“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凸顯國際化特徵、體現共商共建共用精神。

  ——堅持公正高效便利原則。研究借鑒現行國際爭端解決機制有益做法,設立符合“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國情特點並被廣泛接受的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新機制和機構,公正高效便利解決“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產生的跨境商事糾紛。

  ——堅持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尊重“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當事人協定選擇糾紛解決方式、協定選擇其熟悉的本國法或第三國法律的權利,積極適用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平等保護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

  ——堅持糾紛解決方式多元化原則。充分考慮“一帶一路”建設參與主體的多樣性、糾紛類型的複雜性以及各國立法、司法、法治文化的差異性,積極培育並完善訴訟、仲裁、調解有機銜接的爭端解決服務保障機制,切實滿足中外當事人多元化糾紛解決需求。通過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意見》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國際商事法庭,牽頭組建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支援“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糾紛通過調解、仲裁等方式解決,推動建立訴訟與調解、仲裁有效銜接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形成便利、快捷、低成本的“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當事人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意見》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在廣東省深圳市設立“第一國際商事法庭”,在陝西省西安市設立“第二國際商事法庭”,受理當事人之間的跨境商事糾紛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四庭負責協調並指導兩個國際商事法庭工作。

  建立由精通國際法及其本國法的專家組成的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制定相應工作規則。對當事人之間的跨境商事糾紛,委員會根據當事人自願原則先行調解,並製作調解書。我國法院審理案件過程中需要適用外國法時,委員會可就如何適用外國法提供專家意見。

  支持具備條件、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的國內仲裁機構開展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仲裁。鼓勵國內仲裁機構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仲裁機構合作建立聯合仲裁機制。吸引更多海內外優秀仲裁員,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當事人提供優質仲裁法律服務。“一帶一路”國際商事仲裁機構解決涉“一帶一路”建設跨境商事糾紛,我國法院依法提供財產保全、證據保全等方面的司法支援,並在便利、快捷司法審查的基礎上積極執行仲裁裁決。

  支持具備條件、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的國內調解機構開展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支持有條件的律師事務所參與國際商事調解,充分發揮律師在國際商事調解中的作用,暢通調解服務管道。“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機構為解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當事人之間的跨境商事糾紛出具的調解書,可以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經過司法確認獲得強制執行力。

  《意見》要求,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相關工作,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一負責和協調,具體工作方案由最高人民法院牽頭制定並組織實施,全國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外交部、司法部、商務部、中國貿促會參與相關工作。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儘快建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法律資料庫及外國法查明中心,加強對涉“一帶一路”建設案件的資訊化管理和大資料分析,為法官提供智慧服務,確保法律適用正確、裁判尺度統一。支援相關單位聯合“一帶一路”參與國商協會、法律服務機構等共同建立非政府組織性質的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機制。注重培養和儲備國際化法律人才,建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法律人才庫,鼓勵精通國際法、國際商貿規則以及熟練運用外語的國內外法律專家參與到爭端解決中來。引導國內法學專家加強對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有關問題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並切實做好成果轉化工作。探索推進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及其他規範性檔的配套修改工作,為“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建立與完善提供充分法律依據和保障。

@@@@@@@@@@@@@@@@@@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七一街站的由來




今年七一,由於警方高調打壓民陣,引起社會關注。警方威嚇民陣,不得中途加入,其實,在2003年之前,七一遊行沒有沿途街站,也沒有中途加入的,當然也沒有各團體的街站籌款。
七一遊行始於97回歸,但最重大的是2003年的50萬人走上街頭,導致特首董建華翌年以腳痛為由下台,中共以自由行救市。
它開創了特首下台的歷史,體現了人民的力量。

社會環境

2003全球股市表現良好,但香港好唔掂,在20032月至6月期間爆發「沙士」,造成共1755人染病,299人死亡,影響經濟在第二季出現嚴重倒退; 8月香港樓市跌至浪底的中原指數31.77,香港出現大量負資產和燒炭事件。2003年上半年的香港社會相當動盪,所有的不滿都指向特首。

社會回應

在司徒華時期,支聯會基本上不會讓其他人在六四晚會上大台的。黃毓民向司徒華請求讓其上台發言2分鐘,其條件是不得帶領會眾高呼董建華下台。黃毓民的第一句是:“我唔妥你,董建華!”
那時,鄭經翰介紹他的手下梁錦祥給我,說他思想激進。梁錦祥找我,游說我在七一呼籲董建華下台,其理由是社會不滿已經到了沸點,所有問題都是來源於特首無能。我同意。
我到民陣提出,把董建華下台加入大會口號,遭反對,他們的理由是,應反對一個制度,而不反對一個人。當時的民陣主席為蔡耀昌。
我相約了好友黎則奮、梁錦祥、長毛到尖沙咀的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商討行動,當時黎則奮較少組織社會行動,梁錦祥沒有行動經驗,他只會說,不會做的。長毛在會中發言,說不用緊,到時自有人叫他下台的。
我的處事原則是:當認定一個目標,就要找一個可行的方法,實現這目標。我找了柯華,他是商人,熱心支持保釣。他同意我的看法,捐了5千元資助印刷董建華下台的貼紙。
我與黎則奮兩人拿著貼紙派到的士站,受到歡迎和支持。在尖沙咀晚上街頭,我和黎聽到街上的索女,都與朋友說,要去遊行。我和黎判斷,71一定很墟冚。
黎則奮開笑地說,群眾領袖低估群眾力量。這是香港群眾運動的永恆規律之一。在每次重大運動前,六四如是,七一如是,社會領袖們都是尾巴主義,走在群眾之後,事後又高喊“大出意料之外。
但有一件事,我始終要想一個方法,將“打倒董建華”的口號帶到七一遊行之中。由於預計人群會很大,傳統的派單張的作法一定不行。
於是,我設計了攔途申冤的作法,在中途設一高台,用大聲公帶領叫,“董建華下台”。這其實是與大會對著幹,因為,所有大會口號都是預定的。
那時的小眾團體是沒有機會在龍頭拉大旗的,為了搏出鏡,讓其主張上報,唯有湧入隊伍前列。長毛也準備這樣做,我勸說他,今次不同,希望他留守我們的宣傳站。結果,他在台上由天光叫到天黑,沒有下來。七一五十萬人上街的主要訴求就這樣被我們騎劫,成為“打倒董建華”,這口號也真的實現了。一個政治口號可以實現,這是很罕見的,這也是香港的運動史的一頁。
之後的就成了歷史,我們成立了“倒董大聯盟”,成立第一個政治性網台。當董建華真的下台時,傳媒紛紛找我們做訪問,但其時的台主蕭如元潛水,不接受訪問,這事便不了了之。“倒董大聯盟”也轉化為“人民力量”。
所以,七一街站的祖先不是籌募站,而是政治宣傳站。這段歷史寫出來,未必人人喜歡,但它是歷史,必須由我寫下,因為其他人是寫不出來的。由於年代久遠,當中可能有些細節出錯,記憶失誤,但也無奈,致歉。

 


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一般資料保護規例》




由於5G即將來臨,香港必然向智慧城市發展,立法會討論了《加快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政府的首要工作應該是準備訂立相關法例,特別是保護私隱和網絡保安。某程度上,版權法也與此相關,但2014年版權條例修訂的經驗說明,這些議案相當敏感,需時頗長。可是,我們完全看不到政府在這方面工作。
急遽的技術發展和全球化為保護個人資料帶來了新的挑戰。全球的收集和分享個人數據的規模顯著增加。 新技術允許企業和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利用個人數據,跟蹤人們的活動。人們越來越多地暴露個人資料。 技術改變了經濟和社會活動,因此,促進國際之間的個人數據自由流動、轉移,以及確保個人資料受法律保護應互相兼顧。
歐洲議會的立法方式分為規例、指令、決定、建議和意見5種,以規例為最高級別,強制在歐盟各國執行(1)

歐盟經過4年的準備和辯論之後,2016414日批准《一般資料保護規例》 ( EU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 GDPR)2018525日執法,在2020年檢視其執行情況。

香港律師會表示,“準備遵守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例》”,這是因為,只要涉及歐盟成員的個人資料處理,歐洲資料保護法就適用。

公民權利


GDPR加強和新增的權利包括:
•公民可以易懂的方式了解其個人資料的處理;
•公民享有 “被遺忘的權利”;
•公民有權知道他們的個人資料是否被黑客入侵;
•方便用戶轉變服務提供商 (新的權利)

對企業的影響


GDPR創造商機並激發創新(2)
•單一規則可以為企業節省23億歐元;
•公共機構和處理大規模數據的企業需要設立數據保護官;
•每國設立一站式服務的監管機構;
•非歐盟公司若處理歐盟公民的個人資料,需要遵守此法;
•產品的開發階段,需考慮保證數據保護措施;
•以假名(標識)和加密等技術保議個人私穩;
    統一刪除通知;
•企業必須進行風險評估;
•多於250名員工的企業需要專人處理數據記錄;
違例者可被重罰。


被遺忘權

 新例中最爭議性的是確立被遺忘權(3)[Article 17 Right to erasure (‘right to be forgotten’)]。 資料主體(data subject) 運用這權利時是有限制的。
在下列情況,資料主體不享有被遺忘權:
a)影響言論自由和信息自由;
b)管理者由於需要遵守法律義務而無法執行;
c)出於公共衛生領域的公共利益的原因;
d)為了符合公共利益,例如科學或歷史研究;
e)辯護或法律索賠。

資料主體在上述情況以外時,可以下列理由要求刪去其個人資料:
a)就其收集的目的而言,其個人資料不再是必需的;
b)原本資料當事人是為某些指定的目的而同意其資料被處理的,而現在當事人取消其同意書;
c)其資料是被用作市場調查用途;
d)其個人資料被非法處理;
e)根據法律,其個人數據必須被刪除;
f)父母為16歲以下兒童登記的個人資料。

由歐盟立法可以看到,很多網民誤解了被遺忘權,例如,某君被網民指是契弟,他並沒有以上的六種理由之一,要求臉書為其刪帖。

反對者以被遺忘權與塊連結技術相剋做文章,並指責《一般資料保護規例》殺死互聯網,這似乎跨大,因為上述的情況很少放在塊連結,第一是沒必要,第二是塊連結 (如虛擬貨幣) 的成本高,上載慢。

不受電腦決定的權利

人越來越受機械控制,這是無可避免的,電腦預測消費者行為,誘導消費,甚至改變消費者的需要。機械決定了人的生活,但有時機械會出錯的。
有見及此,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例》第22條規定,資料當事人有權不受僅基於自動處理的決定。(4)
Article 22
Automated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including profiling
例如,當你使用在線銀行進行貸款。銀行的算法告訴是否貸款,並給出建議的利率。 你有權要求銀行職員(自然人)審核。

新的權利

《一般資料保護規例》引入了一條新的權利,數據可移植性的權利。(5)
20條規定,資料當事人有權要求資料控制者以結構化,通用和機器可讀的格式接收他的個人資料,並有權將這些資料傳送給另一控制者,不受阻礙:
例如,你是在交友網站(收費)的成員。 當你希望轉會到另一個交友網站時,你可以要求您當前的交友網站將你的個人數據(包括照片)傳輸到新的交友網站。

--------------------------------------


備註

註一

Regulations, Directives and other acts
The aims set out in the EU treaties are achieved by several types of legal act. Some are binding, others are not. Some apply to all EU countries, others to just a few.

Regulations
A "regulation" is a binding legislative act. It must be applied in its entirety across the EU. For example, when the EU wanted to make sure that there are common safeguards on goods imported from outside the EU, the Council adopted a regulation.

Directives
A "directive" is a legislative act that sets out a goal that all EU countries must achieve. However, it is up to the individual countries to devise their own laws on how to reach these goals. One example is the EU consumer rights directive, which strengthens rights for consumers across the EU, for example by eliminating hidden charges and costs on the internet, and extending the period under which consumers can withdraw from a sales contract.

Decisions
A "decision" is binding on those to whom it is addressed (e.g. an EU country or an individual company) and is directly applicable. For example, the Commission issued a decision on the EU participating in the work of various counter-terrorism organisations. The decision related to these organisations only.

Recommendations
A "recommendation" is not binding. When the Commission issued a recommendation that EU countries' law authorities improve their use of videoconferencing to help judicial services work better across borders, this did not have any legal consequences. A recommendation allows the institutions to make their views known and to suggest a line of action without imposing any legal obligation on those to whom it is addressed.

Opinions
An "opinion" is an instrument that allows the institutions to make a statement in a non-binding fashion, in other words without imposing any legal obligation on those to whom it is addressed. An opinion is not binding. It can be issued by the main EU institutions (Commission, Council, Parliament),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and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While laws are being made, the committees give opinions from their specific regional or economic and social viewpoint. For example,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issued an opinion on the clean air policy package for Europe.

2

Summary

SUMMARY OF:

Regulation (EU) 2016/679 — protection of natural persons with regard to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and the free movement of such data

WHAT IS THE AIM OF THE REGULATION?
It allows European Union (EU) citizens to better control their personal data. It also modernises and unifies rules allowing businesses to reduce red tape and to benefit from greater consumer trust.
The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 is part of the EU data protection reform package, along with the 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 for police and criminal justice authorities.


Citizens’ rights

The GDPR strengthens existing rights, provides for new rights and gives citizens more control over their personal data. These include:
easier access to their data — including providing more information on how that data is processed and ensuring that that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in a clear and understandable way;
a newright to data portability — making it easier to transmit personal data between service providers;
a clearer right to erasure (‘right to be forgotten’) — when an individual no longer wants their data processed and there is no legitimate reason to keep it, the data will be deleted;
right to know when their personal data has been hacked — companies and organisations will have to inform individuals promptly of serious data breaches. They will also have to notify the relevant data protection supervisory authority.

Rules for businesses

The GDPR is designed to creat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stimulate innovation through a number of steps including:
a single set of EU-wide rules — a single EU-wide law for data protection is estimated to make savings of €2.3 billion per year;
a data protection officer, responsible for data protection, will be designated by public authorities and by businesses which process data on a large scale;
one-stop-shop — businesses only have to deal with one single supervisory authority (in the EU country in which they are mainly based);
EU rules for non-EU companies — companies based outside the EU must apply the same rules when offering services or goods, or monitoring behaviour of individuals within the EU;
innovation-friendly rules — a guarantee that data protection safeguards are built into products and services from the earliest stage of development (data protection by design and by default);
privacy-friendly techniques such as pseudonymisation (when identifying fields within a data record are replaced by one or more artificial identifiers) and encryption (when data is coded in such a way that only authorised parties can read it);
removal of notifications — the new data protection rules will scrap most notification obligations and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se. One of the aims of the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is to remove obstacles to free flow of personal data within the EU. This will make it easier for businesses to expand;
impact assessments — businesses will have to carry out impact assessments when data processing may result in a high risk for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individuals;
record-keeping — SMEs are not required to keep records of processing activities, unless the processing is regular or likely to result in a risk to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the person whose data is being processed.

Review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must submit a report on the evaluation and review of the regulation by 25 May 2020.


註三

Right to erasure (‘right to be forgotten’)
1.   The data subject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obtain from the controller the erasure of personal data concerning him or her without undue delay and the controller shall have the obligation to erase personal data without undue delay where one of the following grounds applies:
(a) the personal data are no longer necessary in relation to the purposes for which they were collected or otherwise processed;
(b) the data subject withdraws consent on which the processing is based according to point (a) of Article 6(1), or point (a) of Article 9(2), and where there is no other legal ground for the processing;
(c) the data subject objects to the processing pursuant to Article 21(1) and there are no overriding legitimate grounds for the processing, or the data subject objects to the processing pursuant to Article 21(2);
(d) the personal data have been unlawfully processed;
(e) the personal data have to be erased for compliance with a legal obligation in Union or Member State law to which the controller is subject;
(f) the personal data have been collected in relation to the offer of information society services referred to in Article 8(1).

2.   Where the controller has made the personal data public and is obliged pursuant to paragraph 1 to erase the personal data, the controller, taking account of available technology and the cost of implementation, shall take reasonable steps, including technical measures, to inform controllers which are processing the personal data that the data subject has requested the erasure by such controllers of any links to, or copy or replication of, those personal data.

3.   Paragraphs 1 and 2 shall not apply to the extent that processing is necessary:
(a) for exercising the right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information;
(b) for compliance with a legal obligation which requires processing by Union or Member State law to which the controller is subject or for the performance of a task carried ou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or in the exercise of official authority vested in the controller;
(c) for reasons of public interest in the area of public health in accordance with points (h) and (i) of Article 9(2) as well as Article 9(3);
(d) for archiving purpose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scientific or historical research purposes or statistical purposes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89(1) in so far as the right referred to in paragraph 1 is likely to render impossible or seriously impair the achievement of the objectives of that processing; or

(e) for the establishment, exercise or defence of legal claims.

註四

Article 22
Automated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including profiling
1.   The data subject shall have the right not to be subject to a decision based solely on automated processing, including profiling, which produces legal effects concerning him or her or similarly significantly affects him or her.
Profiling is done when your personal aspects are being evaluated in order to make predictions about you, even if no decision is taken. For example, if a company or organisation assesses you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your age, sex, height) or classifies you in a category, this means you are being profiled.

Decision-making based solely on automated means happens when decisions are taken about you by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without any human involvement. They can be taken even without profiling.

The data protection law establishes that you have the right not to be subject to a decision based solely on automated means, if the decision produces legal effects concerning you or significantly affects you in a similar way. A decision produces legal effects when your legal rights are impacted (such as your right to vote). In addition, processing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you if it influences your circumstances, behaviour or choices. For example automatic processing may lead to the refusal of your online credit application.

Profiling and automated decision-making are common practice in a number of sectors, such as banking and finance, taxation and healthcare. It can be more efficient, but may be less transparent and may restrict your choice.

Although, as a general rule, you may not be the subject of a decision based solely on automated processing, this type of decision-making may exceptionally be allowed if the use of algorithms is allowed by law and suitable safeguards are provided.

Decisions based solely on automated means are also allowed where:

the decision is necessary that is to say, there must be no other way to achieve the same goal to enter or perform a contract with you;
you have given your explicit consent.
In both instances, the decision taken needs to protect your rights and freedoms, by implementing suitable safeguards. The company or organisation must, at least, inform you of your right to  human intervention and to make the required procedural arrangements. Furthermore, the company or organisation should allow you to express your point of view and inform you that you may contest the decision.

Algorithm-based decisions may not make use of special categories of data, unless you have given your consent or the processing is allowed by EU or national law (see above).

Example
You use an online bank for a loan. You are asked to insert your data and the bank’s algorithm tells you whether the bank will grant you the loan or not and gives the suggested interest rate. You must be informed that you may express your opinion, contest the decision and demand that the decision made via the algorithm be reviewed by a person.

註五


Article 20                  Right to data portability

1.   The data subject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ceive the personal data concerning him or her, which he or she has provided to a controller, in a structured, commonly used and machine-readable format and have the right to transmit those data to another controller without hindrance from the controller to which the personal data have been provided, where:
(a) the processing is based on consent pursuant to point (a) of Article 6(1) or point (a) of Article 9(2) or on a contract pursuant to point (b) of Article 6(1); and
 (b) the processing is carried out by automated means.

2.   In exercising his or her right to data portability pursuant to paragraph 1, the data subject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have the personal data transmitted directly from one controller to another, where technically feasible.
 3.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referred to in paragraph 1 of this Article shall be without prejudice to Article 17. That right shall not apply to processing necessary for the performance of a task carried ou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or in the exercise of official authority vested in the controller.
 4.   The right referred to in paragraph 1 shall not adversely affect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others.

If a company is processing your personal data on the basis of your consent or a contract, you can ask the company to transfer your personal data to you.
You can also ask for your personal data to be transferred directly to another company whose services you would like to use, when it’s technically feasible.

Example

You are a member of an online social media network. You decide that a new rival social media network is better suited to your aims and age-group. You can ask your current online social media network to transfer your personal data, including your photos, to the new social media net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