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一個事件、一個人




何式凝提倡“一條女、一場運動”。檢討一場大規模運動可以有多個角度,其中的一個角度就是在運動過程中分類出各場重大事件,再在這些重大事件中找出其中的一個代表性人物。在某個意義上,這些代表性人物是運動成果的受益者。他們可以將其果實化作下一次群眾動員的鑰匙。所謂時勢做英雄就是這意思。

雨傘運動

雨傘運動横跨約三個月。人們每天看新聞,看到不同的場面、面孔,但並非都可以概括成“一個事件、一個人”。整個運動的特色主要出現在早期,其後的發展大致是抄襲。在9.28佔領了夏愨道之後,普遍的想法是,只要堅持下去,甚至擴大,遍地開花,便能夠癱瘓政府,便能夠重啟政改。有小部份人嘗試到長沙灣設街壘,甚至堵塞地鐵,立即遭到市民制止。隨後的數十天,基本格局三分為,金鐘、旺角和銅鑼灣。銅鑼灣所標榜的是其創作,但其實銅鑼灣無足輕重。旺角所標榜的是基層。但旺角佔領並無帶出階級訴求,因而,基層的說法不能成立。旺角的第二個解說是,堅守旺角是為了保衛金鐘。這說法也與事物發展不符。金鐘的其中一個解說是建立公民社會,但這部份也不成功。其二是癱瘓政府總部,這點已證明是災難。
回顧三個月來的佔領,示威者其實沒有佔領任何地方,它只是一種佔用。佔用本身是無法癱瘓政府,因而無法重啟政改的。

《費爾巴哈》

馬克思、思格斯在《費爾巴哈》中研究了古代的所有制。他們以野蠻人佔領了羅馬為例,指出「最後,無論是什麼地方,佔領都是很快會結束的,那時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供佔領了,必須開始進行生產。」《費爾巴哈》〉進一步解釋,在部落所有制中,個人所有權局限於佔用,而佔用僅僅涉及於地產。直正的私有制只有是隨著動產的出現才出現。這本小冊子還探索了法律的意義。

事與人

回到領佔運動,衝入公民廣場令人聯想到黃之鋒;發起罷課令人想起周永康;政府與學聯對話令人想起梁麗幗;龍和道衝擊令人聯想到曾建超;金鐘清場令人聯想到何韻詩。泛民政黨的青年一輩差不多完全無法與任何一件重要事件聯繫。勉強的只有快咇與報佳音。另外,「連儂牆」以粉筆畫花的14歲中三女童,是很清楚的一個人一個故事。
也有一些很重要的事件,如獅子山上的首條“我要真普選” 直幡;但它沒有一個令公眾聯想的人物。

結語

到目前為此,佔領運動明顯地告一個段落。當中的組織可能已經過時,運動中留下的人物可否牽起新一輪的抗爭,則是未知之數。

劉山青
28-1-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