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平静是金





頂著煙霧彈人們為香港的民主打開了一條路。北京尚在觀望,人民日報未把學運定性為動亂,警察答允不清場,政府願意與學生對話,戴耀廷勸喻開出甬道,議員在背後。在緊張了數天之前,人們有一個喘息的空間。

窗外滂沱大雨沖刷著夏愨道上的鐵馬,揮走了疲累的學生,但人心還是會回來的。

有人擔心運動會被拖死。人心是不拖不死的。民主的敵人不是沉靜,而是不關心,不討論,認命。

社會運動理論包括從當前形勢到我們的任務,其起點是運動的目的。泛民通病是對基本形勢判斷失誤。遠的有支聯會在六四鎮壓前籌備勝利大遊行;近的有928後不斷傳言警方清場。運動需要口號,但組織者不以訴之于群眾情緒為自己的分析方法。康德說,所有思辯都有一個起點。形勢判斷的起點是客觀事實,耹聽對手意見,以醫生的冷靜分析時局。錯誤判斷可以付出血的代價。對領導的嚴苛是偉大民族的特徵。吳爾開希穿著睡袍會見李鵬,可能得到一時掌聲。

我認為當務之急不是如何行動升級,而是談判。在談判前,可將疑點歸被告,給予對方最大的寬度。我看各方都希望事情能在香港解決,因為,若北京直接插手,例如發還人大處理,可能吃不了兜著走」。


我的教授朋友運用其創立的《知行易徑》法,提供一個思考框架。其第一步是評估各方需要------北京要安全感,特區政府要自保,而市民是多元的。它進一步提出以妥協尋找理性出路。筆者作為激進派,不用妥協這名字,因為它屬形容詞,沒有真正內容。筆者同意《知行易徑》中的知所取而為。要特首下台、中共道歉、人大撤回方案、公民提名、真普選,要求有異,方法自然不一。當中沒有和稀泥、彈簧手,通吃,機會是不會回頭的。

談判不在乎形式。公開對談可以是做秀,閉門會議不見得可以利益輸送。當梁愛詩說,四大界別無時間修改時,完全沒有討論空間。現在的問題不是要運動領袖接受,而是要走過夏愨道的數十萬市民接受。

無條件開於添馬公園是解決交通堵塞的一個方法;立法會與政府共同進行第二次諮詢是解決諮詢無期的一個方法;全面開放提委會選民基礎是解決公民提名的一個回應;梁振英答允不角逐連任是解決下台呼聲不絶的一個回應;人大釋法何謂「最終實行普選」是解決普選爭議的一個回應。路是人行出來了,只要不開槍,希望還在明天。
我相信,學聯的學生在運動中成熟,明白到如何爭取實質成果。

劉山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