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清晰、大聲、多采多姿





從去年116日,戴耀廷發表佔中建議書始,香港的普選運動基本上環繞著其發展。泛民各政黨較少獨立貢獻。年青人不滿其太温吞。運動一真發展至831日人大落閘,香港的青年普遍感到無望,但不認命。學聯和學民接手成為運動主力。926日的佔領公民廣場抗爭點燃了公民抗命的開始。表面上看來,它似乎與過往的四五行動式衝擊相似。其實,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運動模式,既激進,又為大眾受落。

台灣的年青不满政客主導社運。歐洲的青年運動主張直接行動。其三大原則是:清晰、大聲、多采多姿,符合今次運動特色。

筆者對今次運動的初步觀察和比較為:

1.      大部份是首次參加者
從數字推斷,今天的大部份是首次參加者。運動組織者應考慮其局限,控制運動步伐,謹防升級過快。沒有士兵就沒有將軍。

2.      參與者帶有清晰看法
 不少參與者是經過與同輩理性討論後才到現場的。參與者基本上集中在幾個主要問題上有自己看法。較多的為支持表達的自由。他們對普選、公民提名、是否在人大和基本法框架下、特首下台是否有用、是否撤回等並非持有絕對立場。在提升認知和共同理念上,急需運用戴耀廷倡導的審議式民主作輔導。沒有足夠訓練的士兵,無論人數多大,一定打敗仗。

3.      女性參與者多
按社運組織的總男女比例或過去活動參與者計,今次的女性是不成比例地多。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大部份基於不滿928施放催淚彈而來,其主要動力是同情心和照顧者心態。

4.      歡樂氣氛
武力鎮壓和民主無期本身是很悲情的,有些抗爭者不理解929的晚會氣氛。歡樂氣氛符合年青人的無惧本色,跳出政客搧情俗套。

5.      持久性
不少年青人在十多天來,每晚回來撐場。筆者在早上的金鐘地鐵站目睹其回家。這打破了時下年青人不能吃苦,無毅力的說法。組織者無需擔心運動被拖死。拖死論意味著速戰速決,不斷升級。這是陷阱,慎之。

6.      拒絕領導
以前的自發運動都是沒有領導的,但它們不會再一開始便清晰無誤地拒絕領導。這可能是支聯會的教訓。這是一典型無政府主義式運動。但成也蕭何,敗也蕭。無政府主義實質是反民主的。例如金鐘道的路障,你可以說服一部份人撤離,但另一部份人又可以用其他理由把守。即意味著無法運用集體決定的民主原則,其本質是小數人專政。

7.      目標不清楚
由於運動主導者無法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看到希望,這是做成目標不清楚的主因。是否真正地在法律和憲法框架下爭取,是沒有模稜兩可的餘地的。

8.      8903年比較
港人在89年一致向外,所以運動很快大一統。當年黃偉雄、吳仲賢、黎則奮和四五行動的小數意見被人忽視,即發揮不到民主多元的特色。今次抗爭成敗直接關乎香港民主,比當年支援國內民運更加重要。目前組織聯合陣線困難重重,所踫到的應該不是技術性原因。筆者估計香港不可能再出現司徒華式的領袖。
03年的71前夕,筆者接受朋友的時局分析,提出「打倒董建華」作為主要口號。當時的所有泛民一律拒絕,其理由是,換人無意思。筆者為了將口號帶到遊行隊伍,特別設計在中途設站,並勸喻長毛不要到龍頭爭位。結果,當年有50萬人上街,最後董建華下台,也開創了沿途設站的先河。03年的最令人奇特之處是,翌日完全回復平常生計,好像昨天的事從未發生。這種政治冷感是做成香港奇特政治生態的原因。今天的年青人在放工放學後摩肩接踵到場接力,完全改變了03年的形態。

9.      臉書現象
筆者細心閱讀大部份的臉書和WhatsApp內容。其主流為一些廣傳,轉貼,單言片語,感性直觀。這反映理論或知識的貧乏。香港的大學教育程度覆蓋率很高,上年紀的一代,有豐富人生經歷,但極少人以完整的方式表達其意見。70年代的學生運動開始時也是混沌一片的,但最終在中國問題、愛國主義上分裂,並發展為理論為先。所謂理性,其載體必為理論。所以,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知識是無法迴避的。

劉山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