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英國的新興青年組織


香港青年政治化在近年來的發展相當奇特。它對傳統民主運動差不多完全反叛,傳統力量很難理解其想法。例如,雨傘運動的口頭禪    無人可以代表我。其本質是反民主的。民主的本義就是一大群人,基於共同信念,以合理的方式選出,或自然地形成其領袖,帶領這群人爭取其目標。“無人可以代表我”等於不需要民主。
民主運動的目標應該是具體的,及有一明確的方式達致。以此論,“我要真普選”並不符合這定義。雨傘運動的命運及後來的發展可說是從此而來。
英國脫歐運動中有一青年組織 Momentum (動能) 奇軍異出,對香港的青年運動發展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動能

“動能”是英國的一個左翼青年基層組織,以網絡為動員方法。它是在2015年,環繞著現任工黨黨魁科爾賓上台而成立的。不少早期成員是受科爾賓的感召而走出來的。它在20162月開始招收會費成員,目前大約有50個支部和12千名成員。另一說法,它有六萬個外圍份子,不收會費。它在每年暑假的為期5天的夏令營十分成功,有3萬青年人參加!

脫歐

在脫歐公投中,工黨被夾在中間。雖然工黨的立場是支持留歐,但其內部的脫歐聲音很大。人們都會奇怪,為什麼科爾賓在公投前夕去了渡假,沒有全力動員其黨員投票?為什麼科爾賓在被其工黨國會議員投下不信任票17240,他連角逐黨魁挑戰賽的51張國會議員票都沒有,他會堅持不辭職呢?
原來工黨的基礎來自兩部份,工會和工黨大會,國會議員和支部。這當中有對立和統一。基層遠比議員們激進。一些人認為環繞著科爾賓的支持者是教條主義者。但教條主義者從來屬小數,不足以構成在黨大會中壓倒性多數的投給科爾賓的現象。

為什“動能”令工黨憂慮?


 “動能”聲稱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真正的,前衛的群眾性運動 "to create a mass movement for real progressive change"。“動能”全力撐科爾賓。BBC有篇文章討論此現象。工黨的國會議員不喜歡“動能”,認為它是極左派、托派、史達林派,在背後操控科爾賓,又是科爾賓的近衛兵。工黨內的温和派指責它是社會主義工人黨和反對工黨的極左政黨的滲透者,目的是騎劫工黨,清洗( de-select )工黨的温和派議員,它是黨內黨。
一個隸屬另一個激進左翼 Militant 的工黨國會議員,被工黨開除,他聲稱,“動能”成立的目的是給科爾賓一股力量,以讓他將工黨民主化和引入左翼政綱。
雖然“動能”與不少激進工會友好,但它的成員以青年人為主,看不到教條主義的色彩。他們不接受別人說他們清洗工黨。
他們要求黨大會應享有最高決策權、恢復1917年黨章第四條、工業國有化、國會議員需接受其支部監督。
mandatory reselection the act of forcing sitting MPs to persuade their local parties to let them keep their seats.
正是支部問題令工黨的國會議員十分不安。不少温和派擔心得不到其支部提名,從而打破米砵。

第四條

1917年工黨黨章第四條
工人應共同擁有生產資料,分配勞動成果及管理交易,國有化工廠及社會服務。
To secure for the workers by hand or by brain the full fruits of their industry and the most equitable distribution thereof that may be possible upon the basis of the common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exchange, and the best obtainable system of popular administration and control of each industry or service.
1995年貝理雅版本
工黨的目標是讓權力、財富和機會掌握在大多數人的手裡。
The Labour Party is a democratic socialist party. It believes that by the strength of our common endeavour we achieve more than we achieve alone, so as to create for each of us the means to realise our true potential and for all of us a community in which power, wealth and opportunity are in the hands of the many, not the few, where the rights we enjoy reflect the duties we owe, and where we live together, freely, in a spirit of solidarity, tolerance and respect.

後記

英國的背景與香港很不同。它的左翼傳統比香港強。 “動能”這個新興力量十分成功,在青年化,網絡化這點上與香港的傘後組織相似。它對傳統政黨的態度是介入,與香港的很不同。它遠較香港的政治化。
英國工黨走到今天的處境與貝理雅有很大關係。他作為執政工黨領袖,支持出兵攻打伊拉克,被公開指責為“喬治.布殊的狗”。他修改第四條,令工黨左翼不滿。脫歐公投的重要組成就是英國基層感到受忽視。科爾賓代表這部份人的聲音,因此他仍然有力量與工黨的大部份國會議員抗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