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衝擊行動是新舊民主運動的分水嶺




戰後香港的青年運動在1966年突然冒起;一名25歲的青年蘇守忠穿上「絕飲食反加價潮」的外衣,在中環天星碼頭站立和絕食。事件觸發起46日晚上旺角聚集4千多名示威青年,他們並無政治色彩,他們沿途投擲石塊,燒掉車輛。港府在鎮壓後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委員會報告發現,當年的 1525歲青年人在騷動中非常活躍。
1967年的新蒲崗的香港人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事件演變成左派工會激烈衝擊港英政府的67暴動。
1968年由專上學生成立的委員會向政府爭取中文合法化。事件被名為中文運動。
1971年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在維園發起保釣大示威。香港皇家警察威利警司率領千多名警察,以近乎一比一比例用警棍驅散示威者,事件演變成嚴重衝突。
1973年九龍區副總指揮官葛柏貪污百萬鉅款,潛逃英國,大批市民在1973年於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反貪污,捉葛柏」集會,多名學聯學生被刑事起訴。
70年代的青年激進化運動中,青年人痛恨殖民地政府,警民衝擊經常發生。隨著激動青年運動在1976年進入尾聲,保守思維以社區和社工活動的形式出現,馮檢基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特點是非政治化(尤其是排斥70年代青激運盛行的新左翼思想);和絕不與警方衝突。這一傳統延續至9.28雨傘運動為終(雖然,社民連在2006年帶出激進光譜,但其主導的衝擊活動一直規模不大;也雖然在這段期間有示威者被起訴,但他們都沒有主動衝擊的意圖)
筆者為方便論述,將19769.28前的民主運動稱之為舊民主運動(並無意貶之,因事物發展需要時間,群眾運動的方向也不以個人喜好為依歸)
筆者經歷有三件事可作分享。

1.         艇戶事件

1977年油麻地百多個艇戶向房署要求搬遷上岸,一批大專同學、神父和社工等聲援,事件擾攘2年多。在抗爭中,一批學生和艇戶佔領了漆咸道軍營多天,其理由是空置的軍營應讓無家的艇戶棲身。筆者是其中一位佔領者,在軍警清場前,大家原本商議絕不退讓,可是在最後一刻,李永達作為組織者(港大學生會副會長)走到毎一營房,要求撤退。筆者感到被出賣。

2.         韓農事件

2005年香港主辦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韓國農民來港示威,並衝擊灣仔警察防線。警察機動部隊在20051217日封鎖灣仔,發放37枚催淚彈。筆者其時在灣仔參與示威,當晚警察在灣仔各路口驅趕人群回家。職工盟的一名義工在其中一路口同樣呼籲人們回家,其說法與警察如出一轍,令筆者側目。

3.         9.28添美道

當天的佔中義工原先坐在各路口,戴上眼罩,穿好雨衣,準備和平抗爭。接近黃昏時,當街工的義工聽到警察將至,立即要求所有人退出防線,到添馬公園避風。當警察發放催淚彈時,所有義工都跑掉,留下筆者一人守在添美道口與警察對峙和吃催淚氣。他們自己跑掉可也,最令筆者不滿的是,當催淚氣散後,他們又不斷前來催逼筆者離開。筆者表明自己堅守和平原則,有權示威,毋須他們批准。

4.         結語

舊民主派人一遇上抗爭就走頭,何能帶領群眾與強權交鋒。筆者並非認為衝擊警方是必要條件。事實上,筆者不希望將運動的焦點放在警民衝突上,也認為旺角衝擊無助2017民主訴求。筆者的主要觀點是不能將事物絕對化,將衝擊與否絕對化是妨礙民主抗爭的發展。泛民主力至今還是政治潔癖,無一人在街頭抗爭中被捕被打,他們有可能與雨傘運動中的新世代脫節。

劉山青
28-11-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