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參與今天運動的背後力量是「不認命,要反抗」和「自己未來,自己掌握」。學生罷課牽動了佔鐘,促成了一股實質的改變社會的動力。若能良性發展,學生們要面對「自己未來,如何掌握」的問題。
梁振英在城大30周年晚宴的致辭「不斷改善青年人出路」只提及:「積極拓展新的就業領域(如海事法律課程),為大學生提供更多課程選擇。」他顯然未掌握香港年輕人不能實現理想的反叛。
反之,馬時亨籲青年學生組黨選立會則較進取。現時學生所發展的,明顯地是一條新的激進主義運動。現行政團不能爭取青年學生的社會訴求。歸根究底,兩代人有資源分配上的對立。青年人要有代表其新世代的政治力量,爭取政策傾斜於自己的一方。在文明社會裡,所有政策都要經立法會辯論、制訂。
裘援平的「當代社會民主主義與第三條道路」一書中解釋,由於全球化的影響,舊式的左與右的政治分野不能解決當代的社會需要。第三條道路配合了新的激進主義應運而生。激進主義或學生組黨需要解決的結構性問題有:
1. 應时而變(假設以社會民主主義作起點)
它的第一個解釋是從社會民主主義的概念入手;其第二個解釋是突出時代的轉變;其第三個解釋是分析傳統社會民主義模式存在的問題。
2. 基本特徵
吉登斯在其《超越左右──激進政治的未來》一書中指出,從根本上說,激進主義不僅意味著帶來變化,而且意味著控制這種變化以駕馭歷史的前進。新激進主義應包含社會主義的承諾和平等主義的承諾。其四個價值觀應包括個人價值、機會均等、責任和社會意識。
3. 政治方式
第三條道路採取一種「斷然中間立場」,不等於簡單妥協。其一,激進主義的變不是盲目的變,而是保持社會連續性的變。其二,第三條道路爭取中間和基層的支持。其三,它是社會民主與自由主義的結合。其四是重視市場與政治手段的平衡;物質需要與非物質需要的平衡;個人參與與集體責任的平衡。
4. 政治議程或身份認同
激進主義不再是最終追求目標,它還是確立自己的新身份,以表示自己的存在意義和特徵。其政策框架是:
1.
現在化的人和自然的關係;
2.
對資本主義作為貨物和勞動力商品的市場態度;
3.
民主問題與現代化的另一面,即暴力的控制。
其六個維度是:
1.
關心遭到破壞的社會團結;
2.
承認生活政策日益重要;
3.
積極的信任要求有創造能力的政策;
4.
提倡更加激進民主化形式;
5.
考慮全球化貧困;
6.
以激進政策對付對人的暴力。
學生組黨是極之困難,因為它無有先例可援。但學生倡導以激進主義參政是一個理性化的過程。它比無序佔中更有效地追求其社會目的,也是青年人掌握未來的真正嘗試。今天的運動可以超越「香港影響中國」的思維方式;它可以是一個民主方式的新嘗試,說明中國人可以如何邁向民主。
劉山青
2-11-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