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年輕不是選擇的唯一因素

 

831令大量年輕人走上街頭抗爭。這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鼓舞了香港市民,認為香港有希望。隨著雨傘運動的結束和隨之而產生的反內地人和香港要獨立的各式各樣的主張的發展,我們看到良莠不齊。「傘運世代」只是一個口,並不存在。香港的前途還是需要全體的香港人爭取。以為可以交給下一代是逃避公民社會責任的想法,是不會得到民主和自主的。

        練乙錚在八月二十五日提出《支持所有「傘運世代」立法會候選人》的文章,是將香港的選舉文化劣質化。
議會選舉從來都是政治立場的角逐,不同階層利益的分配。之,政策辯論是選舉文化的指標,怎能以年齡取代。成熟的選民會考慮候選人的政治立場、政績、誠信及政黨背景。將香港說為,“議會沒民主,議會工作沒意義”,等於說民主沒意義。
提倡香港獨立並非一條可行的民主道路。現今的本土派大部份是主張港獨派,帶領香港的民主運動走向懸崖。
 
  練乙錚的文章觀點為:
1.          「傘運世代」的聲音被排除在體制外的話,社會不可能穩定。
2.          年輕候選人缺乏選舉經驗受到打壓
3.          自己識見有限,交由「普世」、「自決」或「本土」世代自決其前途。

年輕人參政是好事,但年輕人參政要受到磨練。以長毛為例,他當年也是年青人,在殖民地抗爭中入獄。他在200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得票18,235落敗,在2004年獲勝。
練乙錚何能說出年輕人今次輸了,便受到打壓。況且,今屆確是有些有質素的年輕人參政,他們不會完全被排除在體制之外的。

李怡在投票日2天前,在其“世道人生”中,撰文《選民焦躁中的一點管見》。其主要論點是引用馮敬恩在他的fb上的一段話:「幾乎每個出來參選的年輕人,都是為了香港而放棄了很多東西的人,皆是值得尊敬的人。呼籲所有支持民主、不滿現狀的人,投下本土的一票,投下年輕的一票,讓本土派不同光譜的候選人全部進入議會。」
李怡與練乙錚的觀點並無二致,就是呼籲選民全數投給年輕人(本土派)。文中所說的“放棄了很多”是煽情的說法,本身無據。李怡用煽情的方法,將香港的選舉文化劣質化。

民主的重要組成是理智。港人在中共的打壓下爭取民主也無例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