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從旺角轉化看後佔領時期




過百人在在29日晚上和30日凌晨在旺角及尖沙咀一帶徘徊,沿途高叫「我要真普選」等口號,雖然有部份人以過馬路為借口與警員爭執,或把垃圾桶扔到馬路中,事情大致和平。其行動實質是一種政治遊行。它顯示佔領行動正轉化進入後佔領階段。筆者在進一步闡述之前,首先表明筆者不應為它代表運動的尾聲。

1.         運動元素

運動的早期元素是學生的不認命和打定輸數,但要走出來「抗爭一吓」的強大共識;和9.28催淚氣所激發的同情心和照顧者心理(尤其是母性)9.28的意想不到的勝利和政府的弱勢奠定了遍地開花的形式。它的第三個元素是成年人對年青人感到驕傲的新感覺。其第四個元素是衝擊文法不再是社會忌諱。總總元素對香港人來說都屬全新元素。

2.         參與者基礎

學聯的真正動員同學只有一次,那就是9.22的萬人大罷課;學聯不進行第二次院校動員是值得思索的現象。它說明運動的主要組成已非學生。一些觀察認為,其主力是畢業後的青年人。那批年青人並非貧窮線下的窮人,因而梁振英在29日所說的:「扶貧委員會------看看有沒有一些東西,可以幫助香港的青年人,使青年人可以少點怨氣,可以解決部分佔領香港主要街道的青年人-----他們的訴求」,完全是笑話。
這批年青人踏足社會後體驗到社會對他們的不公,從而產生一種,筆者稱之為「 鬱結」。在旺角的衝擊中,他們嘗到戰勝權威的昂奮(但他們在政治上未提升至反權威的普遍性認知)。這現象是一種社會充權。事實上,只有在25日反禁制令中,才出現過「博拉」抗爭。從警方數字,25日拘捕57人、25日晚拘捕93人、26日晚至凌晨21人、27日晚5人、28日晚28人、29日晚9人,可清楚說明。事實上,只有搞事同時又能避免被捕,才有戰勝權威(差佬)的感覺。因此「博拉」代表無懼、自首代表尊重法律等等全屬過時的舊民主派思維。這種社會充權成為運動的新元素。這個新元素加上之前所說的元素令運動的堅韌力超越89640371遊行的水平。

3.         宵禁令

根據《公安條例》第31條「宵禁令」,宵禁令需由特首指明宵禁時間和地方,任何人(15類人)一經觸犯,可經循簡易程序定罪,罰款5000元及監禁2年。因此,宵禁令對流動佔領無效。

4.         轉化過程

從上述分析,旺角衝突發展出來的流動佔領令固定佔領過時。因為它既滿足了新世代的充權需要,又減少了照顧營地、路障地物的煩惱。參加者「鳩鳴」後可以回家睡覺,洗澡或返工返學,總較瞓街舒服。從這意義來說,重新佔領,開拓新佔領區,甚至留守金鐘都成過時。故之,筆者稱它為後佔領時期。社會運動不一定固守在某一形式,它服從於眾人的需要。當然,是否真的轉化到後佔領時代,還要觀察一段時期。話說回來,「鳩鳴」的最大隱憂是離開爭取民主的原意,甚至離開學聯和學民的領導。無論如何,世界屬於年青人,天要下雨時,總會下雨的。

5.         衝擊政總

學聯和學民高調呼籲衝擊政府總部,由於大部份人明天要上班或返學,筆者看不到其升級的意義。但有一點要注意,它會否打破金鐘的和平氣氛,則可能有深遠影響。

劉山青
30-11-2014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9.28前因的反思




9.28的觸發點是公民廣場事件、人大落閘、罷課。其主要時間序如下:

A.       717 日門常開變鬼祟落閘  

啟用三年的特區政府總部前的公民廣場忽然落閘,並準備架設三米高鐵閘圍封廣場。警方出動機動部隊進駐政府總部戒備。人權組織及示威團體均怒斥政府以高牆隔絕民意。事件對支持民主的市民的內心起發酵的深層次作用。

B.        831日 人大落閘

人大決定為23名候選人、過半數委員支持、行政長官必須由愛國港人士擔任、提名委員人數、構成和委員產生辦法按第四屆選委會的人數、構成和委員產生辦法而規定;2016立法會選舉辦法和表決程序不變。

C.        911   政總東翼加閘重開 

學聯向行政署申請在「公民廣場」政府總部東翼集會,昨晚遭署方拒絕,稱現行安排只限周日或公眾假期的朝106時半開放市民集會,學聯的申請超越開放時段,故不批准。

D.       922日大專院校罷課

13,000來自25間院校的大專學生齊集在中文大學百萬大道舉行罷課集會。港大學生會罷課委員會建議由9 22 日開始, 展開維期一周罷課,估計至少有4000 學生參加。

E.        927日 學民學聯闖公民廣場

學界於政府總部外舉行集會宣布結束一連五天罷課,學聯表示參與集會人數有逾一萬人;惟入夜後,數十名學生「突擊」衝入公民廣場,與警方衝突,約200人被制服。

F.         928

9.28啟動「佔中」後示威衝突時序:
01:37 「佔中」三子宣布提前佔中;
14:35 大批市民因未能進入政府總部,在多個地方衝過馬路突破警方防綫;
18:00 警方多次發放催淚彈,試圖驅散夏愨道的示威者,但示威者多次重新聚集。

G.       檢討

1)從時間序的回顧,8.31是一個深水炸彈,但公民廣場加圍欄是一引爆點。政府當初以公民廣場命名其政府總部東翼入口,寓言開放。但行政署在最敏感的8.31前夕加裝高欄,帶有很強的象徵意義。這說明特區的問責官員缺乏政治觸覺性。

2)學生在預定的101日佔中前夕發起一連串抗爭,反映其對佔中三子的猶豫不決抱有介心,或感到不耐煩。從事後看來,學聯和學民衝擊公民廣場十分成功,它給社會帶來希望,引來了大批前來聲援的市民。戴耀廷提早宣布佔中並沒有為運動增添力量,反而引起部份集會人士不滿和陸續離場。可以估計,有與冇提早佔中宣布都不會改變市民被堵塞在夏愨道前和被迫衝出馬路和警方施放催淚彈。

3)假若三子不提早佔中,他們有兩個選擇──其一是留在金鐘,事情發展與現在差不多;但他們也有可能以原定的計劃到中環坐下,這會給政府帶來一個大難題──是否拒捕。若佔中三子堅持其原先計劃,可能對他們和對運動都更好。


劉山青
29-11-2014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衝擊行動是新舊民主運動的分水嶺




戰後香港的青年運動在1966年突然冒起;一名25歲的青年蘇守忠穿上「絕飲食反加價潮」的外衣,在中環天星碼頭站立和絕食。事件觸發起46日晚上旺角聚集4千多名示威青年,他們並無政治色彩,他們沿途投擲石塊,燒掉車輛。港府在鎮壓後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委員會報告發現,當年的 1525歲青年人在騷動中非常活躍。
1967年的新蒲崗的香港人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事件演變成左派工會激烈衝擊港英政府的67暴動。
1968年由專上學生成立的委員會向政府爭取中文合法化。事件被名為中文運動。
1971年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在維園發起保釣大示威。香港皇家警察威利警司率領千多名警察,以近乎一比一比例用警棍驅散示威者,事件演變成嚴重衝突。
1973年九龍區副總指揮官葛柏貪污百萬鉅款,潛逃英國,大批市民在1973年於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反貪污,捉葛柏」集會,多名學聯學生被刑事起訴。
70年代的青年激進化運動中,青年人痛恨殖民地政府,警民衝擊經常發生。隨著激動青年運動在1976年進入尾聲,保守思維以社區和社工活動的形式出現,馮檢基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特點是非政治化(尤其是排斥70年代青激運盛行的新左翼思想);和絕不與警方衝突。這一傳統延續至9.28雨傘運動為終(雖然,社民連在2006年帶出激進光譜,但其主導的衝擊活動一直規模不大;也雖然在這段期間有示威者被起訴,但他們都沒有主動衝擊的意圖)
筆者為方便論述,將19769.28前的民主運動稱之為舊民主運動(並無意貶之,因事物發展需要時間,群眾運動的方向也不以個人喜好為依歸)
筆者經歷有三件事可作分享。

1.         艇戶事件

1977年油麻地百多個艇戶向房署要求搬遷上岸,一批大專同學、神父和社工等聲援,事件擾攘2年多。在抗爭中,一批學生和艇戶佔領了漆咸道軍營多天,其理由是空置的軍營應讓無家的艇戶棲身。筆者是其中一位佔領者,在軍警清場前,大家原本商議絕不退讓,可是在最後一刻,李永達作為組織者(港大學生會副會長)走到毎一營房,要求撤退。筆者感到被出賣。

2.         韓農事件

2005年香港主辦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韓國農民來港示威,並衝擊灣仔警察防線。警察機動部隊在20051217日封鎖灣仔,發放37枚催淚彈。筆者其時在灣仔參與示威,當晚警察在灣仔各路口驅趕人群回家。職工盟的一名義工在其中一路口同樣呼籲人們回家,其說法與警察如出一轍,令筆者側目。

3.         9.28添美道

當天的佔中義工原先坐在各路口,戴上眼罩,穿好雨衣,準備和平抗爭。接近黃昏時,當街工的義工聽到警察將至,立即要求所有人退出防線,到添馬公園避風。當警察發放催淚彈時,所有義工都跑掉,留下筆者一人守在添美道口與警察對峙和吃催淚氣。他們自己跑掉可也,最令筆者不滿的是,當催淚氣散後,他們又不斷前來催逼筆者離開。筆者表明自己堅守和平原則,有權示威,毋須他們批准。

4.         結語

舊民主派人一遇上抗爭就走頭,何能帶領群眾與強權交鋒。筆者並非認為衝擊警方是必要條件。事實上,筆者不希望將運動的焦點放在警民衝突上,也認為旺角衝擊無助2017民主訴求。筆者的主要觀點是不能將事物絕對化,將衝擊與否絕對化是妨礙民主抗爭的發展。泛民主力至今還是政治潔癖,無一人在街頭抗爭中被捕被打,他們有可能與雨傘運動中的新世代脫節。

劉山青
28-1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