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小學生有否可能參與罷課?



梁振英不肯與示威學生對話,卻出席一場由百仁基金安排的中學生對話,問:「中學生若可罷課,小學生是否也可罷課?」 

這問題本身是邏輯謬誤。邏輯謬誤有多種類型,其中之一是「不對確推論的謬誤」,即前提不能推衍出所作之結論。

按其邏輯,我們也可以問,是否幼稚園學生也可罷課?這種引申只會令對方感到不滿,並非以理服人。作為特首,這是失言,也有失身份。

1919年的54日,因列強把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北京大學生組織示威,名為五四運動。

在此答覆特首的推理前段,當時確有中學生參與。天津有兩位中學生代表,分別為:
1.          於方舟, 直隸省立第一中學學生,天津各界聯合會學生代表。
2.          周恩來,南開中學學生,天津覺悟社領導人。

致於當時有否小學生參加,則歷史沒有記載。我們通常評價一個人能否明白事理,是看其思辯和知識。當年的小學生的學識大致可從其課堂學習略知一二。

編於1914年的《女子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共六冊書,每冊40課,總共240課。當中涉及古文的有《禮記》、《左傳》、《國策》、《論語》、《孟子》;涉及西方歷史文化的有《亞衣丹》、《記某法人事》、《魯濱孫》、《英民之特性》、《述奈端軼事》、《斯密亞丹》、《海倫》、《達爾文》、《蘇彝士巴拿馬兩運河》、《斯巴達婦女之美談》、《盲女》、《巴黎觀畫記》;涉及經濟學的有《賦稅》、《國債》、《資本》、《公司》、《保險》、《專利》、《通商》、《國貨》、《幣制》、《股份》、《慈善事業》;涉及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回教》 、《基督教》。
按此推理當年的小學生有可能曾參與政治。
劉山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