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交諮會」受張炳良之托,研究香港交通擠塞問題。交諮會於12月提交報告。
運房屋局於2015年1月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解釋政府在2015年施政綱領的施政措施。當中包括:
(n)繼續着力重組巴士路線,以提高服務網絡效率、改善服務;
(o)繼續致力改善道路交通擠塞問題,包括研究和跟進交通諮詢委員會新近提交的建議。
《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現正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討論。
1.
交通現況
過去10年,車輛數目由524 000輛,增加至2013年的681 000輛,增幅達30%。同期市區的平均行車速度,由2003年的每小時25.6公里,減慢至每小時22.7公里,減幅約為11%。
部分主要道路(如德輔道西)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的行車速度約為每小時10公里,僅比一般成人的步速(約為每小時4至5公里)快。
政府預計,如車輛數目繼續以現時的增長率增加,10年後便會達100萬架,其中70萬架會是私家車。
2.
環境影響
2009至2013年期間,路邊二氧化氮的濃度增加了9%,令近年路邊空氣污染指數達「甚高」水平(即指數超過100)的日數有所增加。
3.
《2011年交通習慣調查》
每日乘客量比較(平日)
鐵路 (30.4%)
公共小巴 (13.3%)
私家車 (11.3%)
特別用途巴士 (8.7%)
的士 (6.4%)
電車 (1.6%)
渡輪 (0.9%)
電單車 (0.4%)
「特別用途巴士」包括公司巴士、學校巴士、邨巴、旅遊巴士、穿梭巴士和跨境巴士等,但不包括公共小巴。
4.
車輛數目
在2003至 2013年間,本港領牌車輛的總數由約 524 000 部增至約 681 000 部,增幅約為 30%。
私家車的數目一直為各類車輛之冠。過去十年,私家車的數目增加了約40%。私家車數目的增長佔同期領牌車輛總數的增長約87%。
私家車的總數增加了40%,佔領牌車輛總數的增長約87%。同期,私家車的每年行車里數上升了25%,佔所有車輛的每年總行車里數增長的65%。
5.
市民意見
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約70%的市民及駕駛者同意有需要控制私家車數目的增長。
6.
建議
「交諮會」提出的 1 2 項建議。交諮會認為,與其限制所有車輛的增長,政府應採取更為針對私家車的對策。交諮會建議:
短期和中期措施
I. 管理私家車數目
(a) 提高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和牌照年費;
(b) 收緊環保汽油私家車的認可標準;
(c) 提高柴油私家車的燃料徵費;
II. 善用有限的路面空間
(d) 著手籌劃交通擠塞收費試驗計劃;
(e) 增加咪錶泊車位的收費;
III. 加重交通違例事項的罰款和加強執法
提高定額罰款額;
長期措施
(a) 檢討泊車政策和發布空置泊車位實時資訊;
(b) 鼓勵於繁忙時間以外在路旁上落貨物;
(c) 增建泊車轉乘設施。
7.
政府回應
政府表示,根據過往經驗,增加私家車首次登記稅/牌照年費對遏止私家車數目增長相對有效。例如在1991年,當首次登記稅和牌照年費增加9至12個月後,私家車的按年增長率減少了1.7%。在2011年,政府增加了普通汽油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普通汽油私家車的增長率在加稅後的9至12個月減少了1.3%。
張炳良在5月12日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就《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的開場發言表示:「為了讓駕駛者在使用私家車外有較多及更佳的選擇,我們已啟動《公共交通策略研究》,以更好地發揮不同公交工具的功能互補,提升整體公交系統的承載能力和效率。政府已要求港鐵公司研究推廣其現時的泊車轉乘設施,並且在鄰近港鐵站的停車場提供更多泊車費優惠,以鼓勵駕駛人士將車輛停泊在交通交匯點,然後轉乘公共交通工具。我們亦會繼續加強擴展和改善行人設施的工作,締造行人友善環境,及在新市鎮推行「單車友善」措施和設施,以減少市民短途使用機動交通工具。」
8.
議員反應
在立法會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多名議員都對政府以加費解決擠塞問題表示反對。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形容政府「寓禁於徵」,主要都是透過加費,限制私家車增長。他認為當局應吸引乘客使用其他交通工具,並改善其他公共道路設施。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建議,當局可參考內地和新加坡的經驗,若果私家車增長至一定數量時,可以抽籤形式發牌,或者實施單雙號行車政策,去限制私家車數量。
9.
後記
市場規律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最好方法,加價當然立竿見影。交通問題關乎全港,工聯會起家於工人,但它的主力份子已榮升為肥猫,視自已為中產。他們為了討好中產和選民,喜歡說些似是而非的廢話。一句到底,他們沒有議政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