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是否第二次車毀人亡




曾俊華在其網誌表示:『終有一天,我們需要動用財政儲備去支持公共開支,而儲備亦總有用完的一天,政府到時必須增加收入,例如增加稅收或發債。』謝偉俊在施政報告答問會上當著特首的面說:『終審法院在孔允明(綜援七年限制)案上表示福利開支能上不能下。』究竟他們的說法是否確切呢?那就讓我們從判詞本身和一些具體數據來看看吧。
 
案件是根據基本法第36條和第145條一併進行考慮的。第36條:"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勞工的福利待遇和退休保障受法律保護。";和第145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原有社會福利制度的基礎上,根據經濟條件和社會需要,自行制定其發展、改進的政策。"法院的考慮邏輯見於第39段: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 engaged.----
 -- to identify the legal --- measure said to infringe--- that right.---
  ----whether that restriction pursues a legitimate societal aim
--- --restriction is r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that end.
 ----whether the means employed are proportionate ----
法院的五步曲是:
第一:先分辨出那些憲法權利。在這案件就是基本法45條的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
第二:找出那些政策限制這一權利。在這裏就是七年期限制。
第三:該限制是否追隨一個合法的社會目標。
第四:所作的限制(即七年限期)是否與其預設的社會目的有合理關連。
第五:假若關連,這一限制是否合乎比例,沒有過份。
43. Accordingly in my view insofar as the disputed restriction in the present case is rationally connected to a legitimate societal aim espous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restriction will only be held to be disproportionate if it is manifestly without reasonable foundation.  I turn then to apply these principles to the facts of the present case.
終審法院是在第五步曲中認為七年期限制不合乎其所宣稱的社會目的,因而判政府敗訴。
 
政府提出的政策理據分別為:
1)          單程証所帶來的負荷
2)          本地人口老
2)      與申請公屋、參選特首等的七年期限制看齊
3)      受惠人應曾對香港經濟作貢獻
4)      綜援對香港的外匯儲備構成壓力
5)      可找其他慈善機構或要求社會署署長酌情
6 )     阻嚇他們來港
終院大法官逐一駁斥政府的理據。
 
在爭辯中,代表孔允明女士的控方律師,香港大學法律院院長資深大律師陳文敏,嘗試以第一百四十五條抗辯:福利只能加不能減。
終院大法官在第37段表示不同意:
37. Article 145 does not preclude the elimination or reduction of particular welfare benefits if that proves necessary to develop improve or maintai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welfare system as a whole.
 
其意思是基本法第145條並未談及個別福利措施的增減。所謂『改進的政策』是在福利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的整體改進。
 
法官在J.2 大段上 進一步指出:
 
82. Another rational response ---- to reduce standard rates of CSSA across-the-board by 11.1% to take effect on various dates in 2003 and 2004.
86. Again in my view the ra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stainability objective and those across-the-board reductions of the standard rates is plain to see.
 
法官在這裏指出香港在2003年曾一致性地削減綜援11.1%,而這是合憲的。由此看到謝偉俊議員(業職律師)所言的『能加不能減』,實危言聳聽。
 
 
 
我們再看一看曾俊華的擔憂。
114.---  They also show that such deficit was not a persistent feature of Government finances.  The figures suggest that the key determinants of whether there would be a net surplus or deficit were the level of operating revenue and the results of investments made by the Exchange Fund. Operating expenses in general and spending on social security in particular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rose at a comparatively modest rate in the eight-year period after the deficit was incurred. 
 -----  There then accrued a substantial deficit in 2008-2009 very largely due to poor Exchange Fund results. 
It makes no contribution to any justification of the seven-year rule.
終審法官引用了政府數據,在該判詞的第114段指出:主要問題還是金管局投資失利。金融管理局在2013年全年錄得759億元的投資收益,較2012年全年投資收益1116億元,按年下跌31.99%。根據《外匯基金條例》(第66章),其主要業務是捍衛港元匯率和投資收益。基金的資產分作三個不同的組合來管理:支持組合、投資組合及策略性資產組合。基金的目前資產約為三萬億港元,其中支持貨幣局運作的約為一萬三千億。金管局有一套投資指引,監管各投資經理。
『業務運作風險是由於內部程序、人事及制度缺失或失效或外在因素而引致直接及間接損失的風險。-----內部高層風險委員會----由金管局總裁擔任主席,三位副總裁為委員。風險委員會就管理業務運作所涉及的風險,向管理層提供方向及指引。』
但金管局總裁又如何被監察呢?
『金管局行政總裁由財政司司長委任,---其薪酬是按現行銀行業專才在市場的標準而釐定的。金管局實行一套以工作表現為本的薪酬制度,在此制度下,財政司司長會根據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的建議,每年評核金管局總裁的工作表現及薪酬。』而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的主席為財政司司長,其委員有金融管理專員、陳祖澤、中銀總裁、中投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大教授、渣打銀行行政總裁、滙豐行政總裁、胡百全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富而德律師事務所主席、置地總裁、證監會主席、聯僑遠東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鷹君集團有限公司 主席、香港教育學院校長、胡關李羅律師行合夥人和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審計合夥人。你看他們會否減陳德霖的人工。其所謂的每年評核完全是黑箱作業,大眾也不知其機制和理據。
 
 
讓我們再看一看經常性開支的二百億是否這樣可怕。曾俊華所指的經常性開支,就是每年財政預算案中000項的個人薪酬、員工福利、部門開支、其他費用和資助金等。
政府一般帳目
 
08-09
09-10
10-11
11-12
12-13
13-14年度
收入總額
2732
2586
2902
3326
3538
3453
開支總額
2604
2372
2422
2995
3080
3553
經常開支總額
2141
2212
2232
2424
2637
2913
按年增幅
 
71
20
162
213
276
 
曾蔭權在最後一年的政府經常性開支增加213億,梁振英在上任後增加276億。那麼今年增加200億有什麼大不了。
 
曾俊華不管好自己的雞仔,妄語總有用完的一天,真令人氣結。最後不得不引用終審大法官的判詞:『Coming from no less a source than the CESCR none of that is anything that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as Hong Kong is recognized in art. 109 of the Basic Law to be) can feel comfortable to read about itsel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