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評2017_18施政報告新措施



201710月的『施政摘要』表示:“這是第五屆特區政府的首份施政綱領,開列共251項新措施,以及469項持續推行的措施。
今年7月,2018年《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林鄭月娥表示要聽取不同界別人士的意見,諮詢市民對新施政報告的期望,並表示:“我和我的團隊一直努力不懈地落實當中超過250項政策措施,並取得良好進展,絕大部分至今已經落實或正按着原定的計劃推行。”但由於她沒有進行年中的工作檢討,她可能自己也不知所指的“超過250項政策措施”有什麼進展。

梁振英上任後,在每年六月期間發表《施政彙報》,介紹政府的半年工作成績,按理是讓市民評價政府的工作。例如,他在20136月發表了本屆政府上任一周年施政匯報,列出各項進展及其完成日期,例如他說:“現已掌握足夠土地,可供在2016-17年度起的4年內落成約17,000個新居屋單位。其後每年會興建平均約5,000個新居屋單位。”他在任期間共發表了五份工作報告。他的工作滙報雖然惡評如潮,但至少他提供一個渠道給市民評價。
林鄭沒有發表半年工作,是一個明顯的倒退。
以下連結是給希望了解林鄭在其首年的施政新措施的朋友。由於政府沒有總結相關資料,本文以網上搜尋的方法,逐一了解這251個新措施的進展。

林鄭團隊交了什麼課


林鄭表示,她的所有政策局都要:
1.                提高政府資訊及數據的透明度,作為社會政策研究及市民參與議政的基礎。但可惜她連年中的工作滙報都取消,市民甚至政黨如何評價呢?
2.      積極改善行政立法關係,增加行政長官出席立法會接受議員提問的次數。可是當她被質問母語是甚麼時,她回應:“不回答無聊問題”。
3.     在充分聆聽各界意見,提高施政效率。可是她連山竹翌日也不落區。這些如何解釋呢?

勞福局

勞福局是首年推出最多新措施的,共39項,不消說,也是水份最多的。它的新措施似乎不少落實了,但都是些小思小惠,好像在食物上灑些鹽花,有好多鹽粒,但都是為了調味。香港沿用的福利政策理念還是剩餘模式,花大量人力審批,為的是派二, 三百元。其申請項目五花百門,受惠者從來不清楚其條件細則,遑論權利。“殘疾院舍宿位苦等16年,政府僅買500個私營宿位”是社會對他的福利功德的回應。
它的設計是戰後香港,勞動密集型的工業社會,但香港已完全改變,這種福利模式與社會完全脫節。羅致光在教書時,說 “工作代替福利”,他當官後好像忘記了教書時的一套。找一個崇尚精英主義的人派福利,有點不調和。
更加凸疙的是整份施政報告旨在利益傾斜── 減稅,公私營合作;美其名為拆牆鬆綁,實為益地產,之後送些小思小惠給中產,社會就和諧了。

教育

在教育方面,它只有12項新措施,它沒有觸及學生的考評制度,當然無法做到其第一條新措施的所謂“「拆牆鬆綁」,為學生、教師及校長全面減壓。”它如其他政策局般,將“行政長官會主持的一年一度「行政長官優質教育高峰會」也當作新措施。
在九西補選中,大家都關注陳凱欣到政總遞信,盼施政報告改善醫療善用閒置土地 ,是否政府放水,助其競選。在“提供經常「空調設備津貼」予所有公營學校”裡,教協在11/2016做了一個調查問卷調查爭取,而且,有些學校的課室並不需要空調。再加上林鄭在去年搶閘“提供五億元非經常撥款”,我們看到林鄭的兩面三刀分化手段。可能如此,教育局也不在意推出新措施了。又例如向“資歷架構基金額外注資12億元”,資歷架構沒有人理會,幫不到年青人,本該檢討。它“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平板電腦”有點不知所謂,學生用平板電腦做什麼呢?梁振英倒買了一部平板電腦,隨身帶著作私人秘書。

醫療

作為三大重點政府開支的食衛局也不光彩,它雖然提出了35項新措施,但當中相當瑣碎,有些則是沒有措施,何如“保障本地配方粉穩定供應的長遠措施”,它根本上是一個短暫現象,所以並無需要,也不可能。它提出的“推進三管齊下的殯葬政策”,這是2014年講到今天的。它提出“加強滅蚊和防治鼠患”,但黃大仙鼠患讓人人自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認為全港衛生倒退。香港的減鼠方法五十年不變。它提出的“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落實進一步的生物安全改善措施”是廢話一句。它的精神健康推廣計劃是舊措施,每年如是,並無成積。
35項新措施中,有6項與中醫有關,問題是它對西醫,特別是公營醫療困局束手無策。

經濟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也有30個新措施。它有三個主要問題,一,當中有13項與「一帶一路」項目相關,例如,“鼓勵長線資金參與有關「一帶一路」基礎建設的投資及融資”,“金管局與央企合作----投資海外項目”這點令市民擔心;二,不斷在外地開辦事處當作經濟成果;三,中小企對它的措施不感興趣。
其他的如“發展高增值旅遊,開拓生態旅遊、文化文物創意旅遊等”全是廢話;“把香港建設成國際盛事則乏善可陳;協助專業服務業進一步擴大內地市場 是至少從2015年講到現今;“鞏固香港為亞洲設計之都 ”,但香港在“世界設計之都從未入圍;“把光纖網絡擴展至偏遠地區 則用錯方法,合適做法應是運用微波,以配合5G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有14項新措施,它似乎只有減稅,如“提供適當的稅務優惠”、“兩級制利得稅制”、“召開「稅務新方向高峰會」”、“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等。
它的最失敗之作就是“推出終身年金計劃”,因為反應冷淡,說明市民對政府和政治前途沒有信心。
它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推動電子商貿”仍然相當落後。政府用地的「一地多用」的多層發展模式,似乎不是它的工作範圍。

創新及科技局

創新及科技局有10個新措施,如「科技專才培育計劃」、鼓勵流動支付渠道 Smart-Space等。
但它的建立重點科技合作平台 只有廣州中山大學、深圳大學、澳門科技大學 參與。它的“所有香港居民提供「數碼個人身分」”相當落後。所謂“建立網上學習和共享平台,協助長者及殘疾人 與高科技無關,似乎是羅致光的責任。
楊偉雄要回答二個問題,它的局似乎做了不少嘢,為何社會感覺不到;林鄭親自擔任高層次及跨部門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主席,審核及督導創科措施,他還有什麼角色呢?

發展局

發展局有23個新措施,有些似乎很應景。例如它的“參考海外經驗,研究成立主要工程項目領導人員學院”,它只需參考本地經驗,看看沙中線,就知香港的工程項目領導人員唔掂。它提出“應用智能科技管理樹木,全面提升樹木風險評估工作的質素和效率”就受不著山竹考驗。「賽馬會智慧城市樹木管理計劃」由理工大學主導,政府只是合作角色。香港花在種樹的錢很多,但在管理樹木的錢很少。
它的“增添前機場跑道末端的活力”看來不會成功。其放寬“土地契約下「工業」及「倉庫」用途的定義和涵蓋面”則需要放款消防及其他安全要求,可能有問題;“鼓勵私人發展商在發展項目中提供不同類型的福利設施”只會益了私人發展商。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土地大便論是一場鬧劇。

運房局


運房局有27項新措施。它將“提升香港與國際的交通連接,盡快推展機場三跑道系統工程。”都當作新措施,可見陳帆厚顏。
它提出的“引進知名外地海運企業來港投資 ”如同“紓緩港鐵系統繁忙時間的擠迫情況”,全部無料到。它的「綠表置居先導計劃」 、「港人首置上車盤」和未補價的資助出售單位業主出租其單位,冇助有住屋需要的家庭。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它只有兩項新措施,一為協助專業服務業進一步擴大內地市場,二為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主任 這個局可能只向內地問責,因此不用置評。

環境局

環境局有16項新措施。政府發行綠色債券,與綠色有什麼關係,不得而知。其他的「減少高峰用電計劃」、香港建築物設置太陽能板發電系統香港水域內的船隻必須使用低硫燃料本地渡輪使用綠色技術強制廚餘源頭分類強制廚餘源頭分類 等似乎都有交代,其「惜食香港運動」似乎沒有成效。
廢膠樽的收集回收業界購買廢塑膠處理設備的成效成疑,如歐綠保,香港收回的棄置物不知出路為何?

保安局

保安局只有5項新措施。它提到設立跨部門反恐專責組,但它沒有提及其最大的新措施 反港獨。它的放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簽證要求 是梁振英的措施。它的分工廈改裝較低樓層作非工業用途 有潛在消防及樓宇安全問題。

律政司

律政司只有一項新措施,那就是提高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法改會)的效率,但這是2012528日法改會報告書的建議。政府推行法改會的建議十分緩慢,有的十多年還未由相關局提出修改法例。所以政府要做的不是提高法改會的效率,而是提高自己的效率。

政務司司長辦公室

政務司司長辦公室提出了7項新措施。它將“行政長官會主持一年一度的扶貧委員會高峰會”也當新措施。既然它都會說是一年一度的,何來新措施。香港的行政官看來要多些用腦。
但“改善公共服務”,提升“公務員的能力”似乎是政府應有之責,它也將這些當作自己的新措施。
 檢視扶貧委員會的架構 也是它的新措施,不過我們看不到其新的班底有什麼架構改變。


廉政公署


廉政公署提岀項新建議,如和工務部門強化其防貪措施  和“向政府人員和公職人員提供的網上學習教材及培訓短片”,其他的都將宣傳活動當作新措施,如45周年廣告宣傳短片,「國際視點」網上宣傳和宣傳由大專學生創作的反貪廣告。

後話

黃毓民在20年前出了一份短命的『癲狗周刊』,後來改為馬經。筆者曾為其定期供稿,因而保留了一套34期。他在1998年的評論當年施政報告,其19期封面為“預算案一出,現代摩西玩殘政黨。
筆者主持的『民主之聲』(香港最早的網上論政平台)發表了題為“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 預算案得分零蛋”的社論。文章說:“誰聲大,誰的要求就較容易得到滿足,那班中產者在預算案公布前四處做勢…..窮人得不到一丁點兒好處-----這個故事教訓我氜,嘈唔係無用,只是嘈唔夠大聲才無用。---
政府更加無厘地的地方是,當大家勒緊褲頭的時候鼓勵大家去買樓。---
黃毓民為『癲狗周刊』寫的社論為“聒耳的掌聲”。社論說:“  曾蔭權在預算案前叫市民不要太多期望,--在預算案中動用二千多億做基建,大幅削減中產階級的稅----很多人聽後,皆向他報以喜出望外的掌聲”
想不到,20年前的評論今天還可以用,而且比一些今天的評論寫得更好。這說明,政制原步踏步,香港政黨政治只有倒退。每年一次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很快就被市民忘記,沒有興趣回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