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王實味的譯作《還鄉》



一般人認識王實味,只認識《野百合花》。這篇寫在延安的3千多字的散文令他成為中共歷史上第一次文字大獄的被害人。
王實味還翻譯了哈代的名著《還鄉》。譯本由中華書局在1937年出版,實價國幣一元。它橫貫了王實味與其北大同學,著名托派王凡西的一段亂世情誼。
王實味在上海時期,生活十分困苦,以譯文為生,沒錢買原文。王凡西買了哈代的英文版《還鄉》送給他。當王凡西在1931年被國民黨拘捕入獄時,王實味在書翻譯完畢後,將書送回給獄老朋友。這次探獄兩人沒有獲准見面。它成了兩人的訣別。

還鄉

這本書的英語相當深和複雜,特別是第一章。哈代以故事發生地點的愛格敦荒原模擬人的品格。

例一:
Twilight combined with the scenery of Egdon Heath to evolve a thing majestic without severity, impressive without showiness, emphatic in its admonitions, grand in its simplicity.
王實味譯文:“暮靄與愛格敦荒原的景物團和在一起,發出一種莊嚴不酷烈,感人而無炫示,婉言中有魄力,單純中有偉大的東西來。”
哈代在140年前對知識份子的觀察,與今天香港仍然對應。我們看到的還是“故作嚴肅而不高尚,炫耀而無感染力,訓示別人而無同情心,故作高深而無宏大”。

例二:

It was at present a place perfectly accordant with man's nature--neither ghastly, hateful, nor ugly; neither commonplace, unmeaning, nor tame; but, like man, slighted and enduring;
王實味譯文:“現在,牠是一個完全與人相適應的地方──既不可怕,又不可恨,也不醜陋;既不平淡,又不乏味,也不熟膩;不過像人一樣,渺小而歷久;”
哈代說的是他的座右銘。他認為:一個男子(即真正的人格)應在精神面貌上,不藏頭露尾,憤世嫉俗,面目可憎;在處世上,不隨波逐流,模稜兩可,明哲保身;而直正人格應是默默地忍受著被輕蔑,但堅毅不屈。

後記

我們談論王實味的譯作,應理解他是在極困難的環境下工作的。他能譯出哈代的小說,表示他的英語造诣很高,天才橫溢。他曾指出郭沫若在譯作《異端》有3處嚴重錯誤。郭沫若雖是譯者界的名人,實為欺世盜名的人版。
另外,在今天的選舉論壇,我們可能感到論者誇誇其詞。筆者認為不能對政客要求過高,他們只反映社會的現況。香港的病在於香港知識份子的病。這是怪論流行的原因。

哈代寫出,“默默地忍受著被輕蔑,但堅毅不屈”。這不表示那個年代較現代的高尚。但是在那個年代,尚有小數的知識份子不甘庸俗,我們在現今的社會看不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