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是:『萬事起頭難』。他的一難是拉雜成軍。他的二難是被曾俊華拉後腿。他在2013年的施政報告的結尾的第199段為:『我想再強調兩點:一,民生和經濟不可偏廢。改善民生必須靠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就是為了改善民生,民生改善就可以為香港社會提供更安穩的營商環境;二,發展經濟要抓緊機遇,改善民生必須急民所急,兩方面的工作都要講求速度。』
而曾俊華在兩個月後的財政預計的結尾的第161段為:『 要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透過再分配財富,或許可以即時見效,但是歐洲近年的教訓,告訴我們福利主義缺乏延續性的弱點。通過發展經濟,創造有質素的就業機會,大力投資教育以及職業培訓,維持社會向上流動的動力,讓每一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靠自己雙手改變命運,是我長久以來的基本信念。我相信亦是每一位香港人的信念。』
兩者理念南轅北轍。當中最突兀的是:它是香港有史以來的首次在財政預算案中談及福利主義。要知道福利主義一詞並無具體定義,有些人把美國的也當為福利主義。因此,福利主義一詞已當作駡人的術語,不為之前的重大政府文告所用。
梁振英在其2013年施政報告的第60段中表示:『 經過各部門的努力,政府已掌握的土地,可供2012-13年度起5年內落成約75
000個新公屋單位---』。
曾俊華在二個月後在其預算的第101段內寫著:『 公營房屋方面,我們已向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提供足夠土地,於二零一二/一三年起的五年內,興建七萬九千個公屋單位-----』。兩個月內增加四千個公屋單立,是否功高蓋主?
在新政府的首年度施政裏,曾俊華在其預算案上有很大的自主性。但在今天,情況有所不同。梁振英在其第二份施政報告中盡顯強人風範,十分進取。當中的民生政策是為了稳定未來因政改爭論和可能的美國退市帶來的經濟不稳定因數。其中有不少大型基建要在數年後才落成,因而這也是他為下一屆角逐特首市開路的施政報告。他若得不到習近平中央的全力支持,未必能寫出這份報告。
在進一步分析前,我們要看一些數據。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澄清了,施政報告新措施涉及的新增經常性開支,大約是一百億元。
事情是:12-13年的政府經常性開支總額為2,636億,13-14年的經常性開支總額為2,912億,已增加了276億。遠較23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在《施政報告》出爐前所要求政府額外增加200億元經常開支為多。
財政預算案演辭的附錄的第三部:『中期預測中政府開支
/公共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的關係』中的表二:預計2013-2014的經營開支為 3,520億,在2014-2015為 3,211億,即在曾俊華的設計下,今年的整體開支應削減九個巴仙至一成。
現在不減反增,有力地說明曾俊華已大權旁落,亦支持梁振英和曾俊華兩人不可共立的說法。
劉山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