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士兵多了,群眾少了!


七一遊行的人數從來都重要,它反映了社會的不滿程度。筆者以警方和港大民意調查公佈的人數進行歷年比較。2011年的人數出現倍升(約為2.7);之後維持相若;去年約增加50%;今年則遽減至去年的5份之1。這減幅遠遠抛離支聯會晚會的約6成減幅,有需要討論。
一些觀察
筆者的觀察為三:
1.          以青年人為主的新的籌款攤擋大幅增加,在灣仔附近集結大量青年人和少年學生(士兵多於群眾)
2.          遊行人士主要為30歲以上(寄望下一代)
3.          願意捐款的人士不減 (以各組織收到捐款/遊行人數足以說明)
4.          進入維園場地的按比例也明顯減少(說明參加者非因組織者號召而來)
某些解說
解說一為,需要休養生息。這一效果應主要發生在組織者身上,新生攤擋增加反駁了這一說法。
解說二為主題不明確。如劉慧卿所說,「市民都不是很明白甚麼修改《基本法》,又不知道如何修改,這個議題不會吸引到他們出來,但亦不會令他們不出來,唔知你想做乜。」事實上,七一組織者歷來喜歡大包圍,主題應不會引來嚴重反效果。71參加者有各自主張。今年的不少新攤擋如有機種植,動物權益,甚至一些無法從其名字直接了解其主意的年青人組織,這些客觀事實不會唬怕參加者。
解說三為本土分裂。但雨傘運動後的總體參與社會事件人數減少,表示分裂論不能自圓其說。
解說四為沒有即時議題,2011年的2.7倍躍增,也看不到強大的即時議題。但這一解說值得留意。它間接地反駁了重啟政改論。
解說五為遊行冇用,但本土行動也看不到可以給中央政府什麼壓力。
無論如何,任何上述解說也不能解釋80%的跌幅。

200350萬人大遊行
當年71前夕,整個香港都感到沸騰,從尖沙咀到的士站都聽到各類人等說要上街。可見,7164等集會人數有客觀的指標作用。

後記


筆者認為,大型政治集會有一定的內在規律。香港的與各地的,尤其是西方社會的,有一定的共通性。筆者對今年71的總結,概括為三:
1.          士兵多了,群眾少了;
2.          民主力量處於嬰兒時期;

3.          與否決政改有直接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