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距離
明報 星期日生活
編輯:周瑮
美術:譚志賢
白雙全
自由人。他的創作很自由,他的思考很自由,他的工作是一個自由人(freelance),但這概念對他的媽媽來說,很難理解。她總愛這樣向朋友介紹自己的兒子:他是在《明報》做的。
程展緯
自由人。這篇文章刊出時,我已身在美國,囚禁在一個山明水秀的藝術家村內。未來兩個月都會做一個每天工作24小時的藝術小家家。
劉山青
自由了的人
在他的《無悔的征程》作者簡介中,說他「現年39歲」。在訪問中,我覺得他真的一直維持在39歲。他正在學習鋼琴,看他的臂彎,我懷疑他還經常做Gym。
藝術介入系列之四(每月第一個周日刊出)
從前有一個科學家,他推測月球以前是很接近地球的,因着潮汐的力量,一點一點地把它推遠了。就這樣,月球成為離開了家鄉的一片土地,是人類集體思念的紀念碑。今天是「六四」17周年,一個平凡的周年數字,配以初九的月亮,會否是一次不起眼的紀念日?我想這半圓不滿的月亮,可能成為天安門母親偷偷悼念孩子和親人的唯一工具。
她們至今仍未能自由悼念親人。17年前的今夜,是一個初一。廣場上沒有月亮,也沒有了學生,剩下的是無止境的思念,思念源於距離。今次談的是白雙全有關距離的作品,和劉山青關於距離的人生。文:程展緯
思念距離——白雙全
每次兒童畫,總會發現很多小朋友喜歡在畫紙上方畫上雲雲雲太陽,又或是星星星月亮這公式。這些太陽和月亮都是一樣大小,一樣位置的,這叫我想起了白雙全在阿麥書房的裝置作品,我不禁會心微笑起來。作品的名稱是《關於人的距離/看見同一件物件/想的同一件事》,他把店內所有印有月亮和太陽(相片和圖畫)的書頁,分別貼上藍色、紅色和黃色的標籤。藍色的代表找到了月亮的相片和圖畫;紅色的代表找到了太陽的照片;黃色的代表找到了太陽的圖畫。照片紀錄了真實,圖畫反映出思念。
在雙全的《單身看》中,他對自己的作品有這樣一段話:無論在印度、在西安或在深水埗,你所看見的太陽/月亮和我所看見的都是同一個;無論是二千年前、昨天或是一百年後,我們所看見的太陽/月亮也是一樣的。可能這真是太過平常的。事實,所以我們都記不起。其實我們的距離並不是很遠。這種想法很有趣,更叫我想起了小王子在小星球上一日內觀看44次日落的經驗,同一個太陽相對於不同位置的人在地球上製造出無限次日落,以白雙全的觀看方法,在筲箕灣的人看完的落日留給了銅鑼灣的人看,然後,銅鑼灣的人又將落日交給西環的人觀看、懷緬。
我還想起,小王子總愛在心情不好時觀看日落。17年前的凌晨,廣場上的昏暗燈光,導致家中的電視也晦晦暗暗的,所有香港市民都是在家中觀看着這個像日落的四方形發光體,心情也一樣。
白雙全的作品很喜歡製造或呈現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會嘗試去超級市場買了半個西瓜回家,想着與另一個陌生人分享同一個西瓜,我想,若售貨員問他要大邊還是細邊時,他會怎樣說呢?
我問雙全自己可有一些分隔的經歷,當然雙全並沒有坐過牢,他告訴我的,是一個好似千里尋親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他一個小學一二年級相識的朋友彭家德。雙全形容他在當時是一個很壞的細路,證據是他時常帶雙全去打機(LC,放心啦,雙全壞不到哪裏去)。
他們分隔了十多年,失去了聯絡。一次,雙全接受無線電視記者黃淑玲的訪問,黃淑玲把這熟口熟面的影像帶到家德的電視裏。他認出了這發光的影像就是他小時候的朋友,打電話到電視台,聯絡到了白雙全。
他們出來相敘,雙全發覺家德染了頭髮,成爲酒吧的侍應,感覺不像以前。繁忙的生活將很多人分隔開,有多少人能像家德一樣,會鼓起勇氣,向陌生的空間探索,將會經擁有的關係重新建立起來?
人生距離---劉山青
白雙全花了個多星期不斷「翻閱」阿麥書房的書,我想這會是他看書最多的日子,和他一樣會在一個濃縮的時空內瘋狂看書的,還有劉山青。1981年他在廣州探望被捕民運人士的家屬時,被公安以「反革命」罪檢控,判入獄十年。在拘留所最初的大半年,他不能接觸任何書本,甚至是親人只可以看到《南方日報》。我問劉山青在被囚禁的時段,最不習慣的是什麼?他說作爲一個文明人,最不習慣的是失去時間的觀念,和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香港大學數學系畢業的他嘗試以太陽斜落的影子計算時間,可是影子轉變得太快;他也悔恨自己沒有學會看星的技巧,不能觀天確認自己的空間位置。
他告訴我,要捱過坐長監的痛苦,技巧是不要想將來,只可思考眼前的事。當他第一次在囚室獲准與母親見面時,母親為他帶來了兩本書,一本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癡》,一本是《紅樓夢》。
他的母親讀書不多,這兩本(看似較爲文學的)書的選擇,是母親在廣州的書店隨便為他挑來的。單獨囚禁就像活在只有一個人的星球中,《紅樓夢》就像小王子的黃昏般被劉山青看了不知多少次。對《紅樓夢》的熟讀,加上長期單獨囚禁引致思雜難以集中,使他在回憶錄中記下一段這樣的體驗:「每當我揭開書每頁看時,前後的情節、人物的關係,甚至每一個字,我都歷歷在目,以致看下去也根本沒有意思。但奇在一旦合起書來,又什麼都忘得一乾二淨。」
看守所內的囚室是一個狹小的空間,樓底卻很高,在3米多高處有一個氣窗,可作白天的照明;晚上的閱讀就要依靠在5米多高天花上的30火燈泡,就像是囚室中的月亮,非常幽暗。在回憶錄中,他說出一個調校「月亮」光暗的方法:「用手巾濕水。拋上去碰撞燈泡,使泡內彈性的燈絲相疊縮短,發出來的光便強些,才勉強可以閱讀。」
這樣的「月亮」壽命會縮短,引來獄卒的抱怨,卻找不到他的把柄。因着劉山青的不合作態度,在十年的牢獄中一直都收不到他當時的未婚妻阿清的信件,也沒有無線電視記者黃淑玲爲他穿針引線。
其間,劉山青會去信阿清,叫她不用等他了。結果,阿清卻一口氣等了十年。他獲判刑後轉到梅州監獄,住在集體囚室內。這是一個勞動式的監獄,每天要工作8小時。
返工,放工,有工資,可購物,就像一個社會的縮影。有些勞改犯卻喜歡倒轉來說——中國是個大監獄,我們坐的是小監獄。返工,放工,有工資,可購物,我們每天還不止工作8小時,營營役役公式化的生活,就是文明人的監獄。
劉山青在獄中把所有工資花在購書上(而其他人購買的是香煙、花生等),以知識突破物理空間的禁錮。他固執的閱讀行為曾經被其他囚犯譏笑,但最後他影響了他們,在梅州監獄吹起一陣讀書的風氣。
劉山青在獄中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在這樣的篇幅不可能盡錄。無論你對民運有沒有興趣,只要你願意反省牢性的日常生活,我誠意推薦你看劉山青的回憶錄《無悔的征程》。
當劉山青回到香港,在羅湖橋那刻開始,他成為了一個公眾人物,回港後的感覺是以前的朋友與他對話的方式變了。這就是他目前面對的距離。
在訪問結束前,劉山青說,他希望將這個訪問送給以前的一個女朋友,他最近才在朋友口中獲悉,他入獄後不久,她已自殺身亡。
我想,這遲來的死訊會是多大的距離?會產生多深的思念?今晚這個初九的月亮,我想將會是一個四方形——不同的人以燭光把維園變成一個個四方的發光體,新聞報道員或許關心的是這發光體的「像素」——由多少點組成。但每一點像素不單是一個數字,還是一個有着因距離而來的思念。如果十五的月亮代表團圓,下次月圓的「六四」在2012年,再下次是2031,再再下次是 2050......
祝所有被囚禁的文明人,早日獲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