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

特首選舉與政綱


特首選舉進白熱化,殺紅了眼,因此評論這話題十分危險。大部份人不問因由,只問結果。若然你對他的吹捧候選人不敬,小則洗版,大則網上謾罵。我看很多屬於泊碼頭、搵食蟮稿,十分可恨。最討厭的是那些非黑即白,倒果為因的。
在筆者眼中,所有的有份量候選人都是中央的奴才,其任務是搵香港人笨,尤其是基層的笨。但我們又不必把他們數落到一無是處,根據他們的往積,可以說,林鄭會稍為增加褔利;曾俊華則一如其守財性格,小做小錯,較偏向中產;葉劉則頗複雜,新民黨在其全民退休保障建議上要求政府總開支為410億,比全民退保聯席的346億還多。
事實上,梁振英在參選初期也曾願意對基層放多些水的,但被香港的富豪喝止。大家看看林鄭即時向有錢佬跪拜 我不是社會主義者 。可以立論,無論誰當特首,窮人始終無運行。
所謂的梁振英路線沒有什麼意思,但看看梁振英的4年前的參選承諾實現了多少,可能對評論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有點幫助。
梁振英為人咎病的有政改、土地、房屋、醫保、退保、強積金對沖、教育、青少年工作等。由於範圍太大,本文只關注一部份。

醫療

所有政策都是無財不行,自願醫保計劃就是一個好例子。2008年,周一嶽說:「較多人支持以自願私人醫療保險作為輔助醫療融資安排。」同年預算案也表示,「無論最終安排如何,我承諾將會從財政儲備撥出500億元去推動醫療改革。」但曾俊華在去年將預留的500 億,改為:
1. 100億元成立基金推動公私營醫療合作;
2. 100元注入自願醫保的高風險池;
3. 100億元用於興建私家醫院借貸及將來醫保扣稅優惠;
4. 餘下的款額將作一般用途,包括支持公立醫院建造工程。
500億減為300億,保險公司當然不賣賬的。

公屋

梁振英的承諾為:
15 加快完成現屆政府已公布未來5 年興建的75,000 間公屋,把計劃在後期落成的一半單位,約35,000 間,提前一年落成,以應付輪候個案不斷增加的問題。額外提供中轉房屋,以安置在重建及清拆時受影響但尚未符合編配公屋資格的居民。

16. 根據長遠房屋策略的供求評估, 適量增建公屋, 確保家庭申請者及35 歲以上「非長者1 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同為3 年; 並縮短35 歲以下「非長者1 人申請者」的輪候時間。』

但根據政府資料,201216的公屋建屋量為51,373個單位,15/16的公屋建屋量為13,300個單位,只至75,000目標的86%。而輸候時間更荒唐。2016年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5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4年。”(1)
至於其「非長者1 人申請者」問題上,房屋委員會的答覆為:“由於平均輪候約三年獲首次編配單位的目標不適用於配額及計分制申請者,因此房屋署沒有編製這些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的資料。”

土地

梁振英在其參選宣言中說:“香港並不缺乏土地,欠缺的是全局觀和長遠的規劃。適時和適度開發土地資源,對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
1.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狹小,一半的私人住宅單位面積小於500平方呎。”
在他落任將至的時候,這問題更加嚴重,我們見到牙籤單位。
(6)

科研

其承諾為:“五年內,政府投資研發的總開支提升至本地生產總值0.8%。”可是,根據統計處的《表207:按進行機構類別劃分的研究及發展(研發)開支》,其2012-2015年的政府機構加高等教育機構的科研開支只為為本地生產總值的0.4-0.43%

現在討論河套和發展高科技,香港的研發佔GDP只有0.78%,以色列為全球第二,佔4.2%,深圳為4%,香港的GDP23千億港元,以4%計,等於900億,接近醫療和福利兩大局的預算,差不多沒有希望。


問責制

大家都感到香港的問責局長窩囊。梁振英在當選特首後曾承認『政治委任制度實行將近十年,效果確實未如理想』 (旋轉門),也同意要『消除政治酬庸的疑慮』,和答應進行中期檢討,「日後官員如何問責,她說,明白社會對官員有一定期望,所以一不滿意就要求他們下臺,將來可考慮不同程度的問責,例如道歉、減薪等,有關方面可以再探討。」(2)
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E6%B0%91%E7%84%A1%E4%BF%A1%E4%B8%8D%E7%AB%8B/

旅遊

梁振英承諾:“35. 盡快完成興建郵輪碼頭及周邊配套商業設施,積極吸引更多國際郵輪以香港作為母港或停靠港。”但他只爭取到“一艘全年以香港和廣州南沙為聯合母港的豪華郵輪「云頂夢號」。”(4)

蓋棺論定

梁振英在二零一六年七月發表的《第四年施政匯報》差不多可以說為其蓋棺論定。它有200條,教育及青少年發展為最多,有35條,但社會似乎不感受到吳克檢的教育及青少年發展有什麼功德。

後記

本文主旨不單針對梁振英走數。它是指出在香港的特殊環境下,稍後我們看到的其他候選人的政綱和承諾,同樣面對無法兌現的問題。其他尚未實現的有(7)( 以線劃的部份表示):三條海底隧道的交通分流、「一地兩檢」、24小時通關口岸,包括深圳灣口岸、興建更多充電站、向上流動性。
“向國家爭取,將現有深圳居民「一年多簽」的自由行擴大至珠三角其他城市”則撞了板!
香港的宿命“世界的步伐越走越快,香港越走越慢!”,可能是中港政治制度下的無法逾越的高牆。





附錄

1

20160811
房屋委員會公布,截至6月底,一般公屋申請約有153,0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約135,300宗。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4.1年,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2.4年。

2

羅范椒芬代表「候任行政長官辦公室」在2012 5 月向立法會發出的 CB(2)2164/11-12(01)號文件『研究與政府總部架構重組有關的法例修訂建議小組委員會優化政治委任制度』,文件中表示:

『梁先生承諾會在經過實踐,積累經驗後,就政治委任制度進行中期檢討:

(1) 歸納及總結過去多年來實施政治委任制度的經驗;
(2) 研究公眾對政治委任制度的期望與實況間出現的落差;
(3) 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做法和經驗,提出對官員問責的要求、標準和獎懲制度、政策和措施;以及
(4) 就進一步改善政治委任制度,例如薪酬調整機制、聘用程序、離職後的就業安排及「旋轉門」制度,提出建議。』

事實上,梁振英曾在電視前表示,表現不好的問責官員不一定要炒,也可以減人工。2012522日的【大公報】報導:「候任特首辦主管羅范椒芬表示,重組建議是要提升施政效率。至於日後官員如何問責,她說,明白社會對官員有一定期望,所以一不滿意就要求他們下台,將來可考慮不同程度的問責,例如道歉、減薪等,有關方面可以再探討。」

4
2016-11-13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王曉蕾、戴合聲報道:昨天,對於著力拓展郵輪旅遊发展空間的香港和深圳來說,是個標志性的日子。在深圳,太子灣國際郵輪母港正式開港;在香港,第一艘全年以香港和廣州南沙為聯合母港的豪華郵輪「云頂夢號」,於啟德郵輪碼頭啟航---



5

本屆政府上任第四年施政匯報
二零一六年七月

經濟                                                30
創新及科技                                    5
房屋及交通運輸                            17
土地發展                                        31
扶貧安老助弱                                25
教育及青少年發展                        35
環保及保育                                    24
醫療衞生                                        11
文康市政及地區行政                    22

總數                                                200




6
土地、規劃及交通運輸
香港並不缺乏土地,欠缺的是全局觀和長遠的規劃。適時和適度開發土地資源,對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
1.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狹小,一半的私人住宅單位面積小於500平方呎。
短期內可供發展用地(2-3年)
10.致力發掘已具備配套基建設施並可即時發展的土地,如閒置的政府、鄉郊和工業用地等,並加快變更用途,以滿足社會需要,如重建舊政府辦公大樓、前政府宿舍、空置校舍,及利用長久空置的政府社區用地,和約滿到期的短期租約用地等。
11.研究推出「港人港地」政策,如住宅市場過熱,選擇符合中產階層住屋需要的政府土地,在賣地條款中規定2在建成後的住宅單位,只可出售予香港居民(包括永久及非永久居民),以協助入息高於居屋上限的香港居民置業安居。


7

21.研究改善連接香港島和九龍三條海底隧道的交通分流,紓緩交通擠塞問題。
22.高鐵香港至廣州段以「地鐵化」模式運作。盡快研究高鐵香港站實施「一地兩檢」的可行性和具體操作方案。

23.為方便粵港兩地交通運輸,逐步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包括深圳灣口岸(現時為上午630分至午夜12)
24.推動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的普及化,興建更多充電站,為環保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產業化及推廣提供資助


香港經濟結構,在製造業北移以後,出現二元特徵並以服務業主導的局面:
一是以金融和專業服務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 受惠於中國內地經濟發展較大, 但是其創造的本地就業機會有限。二是集中大量中低教育就業人口的本地消費性服務業, 打工者收入增長緩慢。整個社會的向上流動性減少
而香港產業欠缺多樣性的問題始終未能很好解決。高地價和高租金的經濟環境不但令成本上升, 減低了就業機會, 而且抑制了實業投資及個人創業的積極性。


向國家爭取,將現有深圳居民「一年多簽」的自由行擴大至珠三角其他城市,同時提升邊境通關效率, 令珠三角居民來港消費從「旅遊消費」逐步變為「日常消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