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從歷屆區選看雨後效應



香港的區選總票數大致上接近一條上升直線。其中的例外為2003年的躍升,但隨即下跌回其習慣性趨勢。

筆者撇掉2003年的特別結果,以回歸法計出,港人的總投票率上升趨勢為每屆1.8%,標準誤差為0.1%,即上升率的95%可信值約為1.5%2%之間。單從這一習慣性趨勢看,港人的政治冷感從1998年至今,大致如是。
而在2003年的區選的回歸法計出的37.45%比實際的44.06%計,沖喜效應為增長18%;在今次則為42.87%對實際的47%,增長為10%
從這點看,後雨傘運動只及0371大遊行的效應的55%













香港的立法會選舉從1998年至2012年則大上大落,投票率介乎43%57%之間。但它有一個隔代上落的趨勢。其中一個解釋可以是,港人一方面認為事不關已;但另一面,又對政治現實不滿,所以出現了政治躁鬱症。若走不出這一宿命,2016年立法會選舉會走下坡。但由於2016年面臨梁振英能否連任問題,筆者估計2016年的投票人數會上升。

2004年立法的增幅為34%2012的升幅為20%;平均則為27%。以27%*10/18計,2016的投票人數可能升15%

總結


89民運後,港同盟等囊括選舉議席相比,傘兵派出約50人,8人獲勝,實在相比很遠。若將增加的10%作為新投族看,傘兵所得到的約8萬票,只是總投票的約5.4%,只及新投族的一半 (當然,應該考慮到約只有12%的選區有兩傘參選者)
再細看當選的雨傘族,較多有一群年青人伴在一起,較有活力。在社會普遍寄望年青人的心態下,這種陣營本來帶有很大優勢。

筆者的總結是,雨傘運動對今次選舉的正面作用比一般估計的為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