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批駁李少光


前保安局局長、港區人大、港大舊生李少光在大公報發表題為《大學條例合憲合法 衝擊大學條例必破壞港大的聲譽》的文章。文章理據基本上分為3部份    學術自主與大學自主、陳文敏與港獨、政黨強迫校委會的30天限期。現逐一反駁。

第一部份   學術自主與大學自主

李少光同意「學術自主,就是涉及到學術領域的是非對錯問題,不受到任何干預,要提倡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多元化的發展。」文章在其後再沒有引用何謂學術自由。學術自由關乎言論自由。

《紐約時報》訴蘇利文案

美國最高法院於1964年判決的一起標誌性的案件。在該案中法院首次考察了美國憲法保護言論自由的第一修正案。判決書中說:“對於公眾事務的辯論,應當是不受約束、充滿活力和完全開放的。在爭辯中,很可能產生針對政府和公職官員的一些情緒激怒,語調尖刻,有時甚至令人極不愉快的尖銳批評,但社會應當容忍”。它奠定了言論自由的經典詮釋。

大學自主

李少光對大學自由的解釋為,「大學自主是行政管理的自主…….行政管理並不是學術自由的領域。」「校務委員會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一直相安無事」

《香港高等教育》

教資會於二○○二年三月發表題為《香港高等教育》的檢討報告書。報告書第77頁指,「所有海外大學都設法遠離政府的管治,以提高的自由權和獨立性。為此,各校均積極發掘其他經費來源。這些大學均制定了長遠方針,勾劃出未來發展大計及期望,以減低對政府的依賴。」因之,無論香港大學過往如何“英王制誥”,回歸後如何“適應化,繼續在特區保留”,但學生會要求修例,「設法遠離政府的管治」,是「不受約束」的言論自由權利。

畢業生議會研究報告

It appears that the Council Chairman is accountable to the Chief Executive. However, it is doubtful whether such should ever be the case, as accountability thus established can compromise the academic autonomy and freedom of the University.
2012年的《香港大學的未來報告》指出「看來校務委員會主席向特首問責有點問題,它受到人們質疑,因為這一做有可能影響(compromise)學術自主和大學自主的聲譽。」
事實上的港大最高行政機構,不等免受人們質疑。2009 John Niland撰寫的顧問報告,認為,「校董會(最高諮詢機構)應反映更廣泛的社會人士意見,包括港大畢業生。」

《香港大學條例》

從《香港大學條例》看,校務委員會的權力十分複雜,第二款由a s,但其實當中描述的大部份與職工的福利相關,因而涉及契約與投資事務等。

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其規程XIX第一款。
1.校務委員會可行使大學的所有權力,及須執行大學的所有職責,但藉本條例或規程而歸於或委予大學其他權力單位或任何主管人員的權力及職責除外。
與今次事件相關的是,校長根據規程「須….指派 (副校長)的職責。」因此,校務委員會不能干預這一範圍。那就是說,只有馬斐森才能指派陳文敏(如果他當選副校的話)的職責,不是校委會的議決,也不是未來的首席副校長。
可見,李少光是法盲,校務委員會並非「至高無上」,它受制於法例。它的一些重要報告也需要由校董會審議。

由政府資助問題

李少光指,「香港大學的經費每年幾十億元,全部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香港大學是公眾的財產……要受到代表社會各階層利益的代表的約束。」
他從而將「港督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和代表社會各階層利益的校務委員會成員,進行行政管理」合理化。
事情是,港大有自己收入,並非「全部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從2008年至2014年,政府的資助佔全部港大收入的分別為47.3%50.8%40.7%40.3%51.8%46.1%40.2%,平均為45%。因而,政府並非港大的大股東。以李少光邏輯,特首應交出其委任權。

校外人士問題

李少光認為,既然「校務委員會內無論是社會人士委員或校內委員均為校務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因此委員會內的社會人士成員也是校內人士。」他從而指責,「有人把他們説成是“校外”人士是誤導的説法。」
但根據港大改度的2003年《與時並進》報告書,「校務委員會的成員組合校外成員應明顯佔大比數,而校外人與校內人之比率大約應為二比一。」
由此可見,港大官方報告將港大的管治人員分為「校外人與校內人」。

第二部份  陳文敏撐港獨

李少光所引的唯一證據是「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批評了港獨的言論,陳文敏立即作了反駁。」
以李少光對學術自主的理解,陳文敏的言論應該「不受到任何干預,要提倡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多元化的發展。」李少光將這種自由分為學術與非學術。《紐約時報》訴蘇利文案對言論自由的詮釋,正是言論自由不能以此分割。500年前的伽利略在異端審判庭被判「有強烈異端嫌疑」,即聲稱太陽在宇宙的中心,也不是當作“學術”判決的。
真正的事實是,陳文敏沒有撐港獨。李少光所含糊其詞的從《文匯報》在2015-01-24的「陳文敏撐《學苑》文章」引來的。
該文指,「前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在電台公開指責,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點名批評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做法超越言論及學術自由界線,扼殺思維。」
文章引用陳文敏的訪問稿只有兩句,「鼓吹港獨,經過正面和反面的立論和分析,就沒有問題」,「這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從文匯報所斷章取義的兩句何能足以指控陳文敏?
李少光如何論證陳文敏「當然不可以(當副校)」?

第三部份  政黨強迫校委會

文章說,也是支持十大院長的一群的說法,「政黨説要支持親密戰友陳文敏,限期30日通過,校務委員會就要照辦。……實際上是最粗暴踐踏港大的自主。」
港大校友關注組是根據規程XXVIII,行使 ─
10. 畢業生議會具有下述權力─
(c) 討論任何與大學有關的事宜….
(e) 就任何影響大學的事宜,與校董會、校務會或教務委員會直接溝通。

畢業生議會主席的信

WE CAN BE A MEDIATOR - 2 August 2015
 It is clear that the University now badly needs a solution, but the Convocation is
not vested with the statutory power to offer solutions. We are a platform for
exchange of views. Nevertheless, we stand ready to help and will waste no time
to offer the same when called upon. We can be a mediator.
主席在信中表明,法例規定,畢業生議會不能提供解決方案。畢業生議會是一個討論的平台,但畢業生議會(常委會)可以當作一個中介人(將舊生及教職員意見向校務委員會反映)
由此可見,迫宮的說法,荒誕不經。
講完!
-------------------------------------------------------------------

附件

以下為李少光撰文全文:
  大學自主是什麼的一個概念和含義?學術自主,又是一個怎樣的理念?現在有一些人把這兩個概念混淆了。
  大學自主是行政管理的自主,不受任何校外的任何集團、政黨、官員的干預。學術自主,就是涉及到學術領域的是非對錯問題,不受到任何干預,要提倡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多元化的發展。行政管理並不是學術自由的領域。學術自由也不是行政管理的概念。
  港大是公眾財產須守法
  大學的自主,首先是指行政管理的自主。從港英年代開始,就通過大學條例,實現和保障香港大學的行政管理的自主。港督委任了校務委員會的主席,委任了七個代表公眾利益的校務委員,再加上教職員的代表、學生的代表,就形成了校務委員會。這個校務委員會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不受其他機構審核和干預的。大學管理層的任命和撤銷任命,出自校務委員會的決定。大學裏面的學系和學科的設立和減少,也是校務委員會作出增減。這屬於行政管理的自主。如果學校的管理層或者教職員,違反了校務委員會的決定和有關的規則,或者操守誠信的出現了問題,或者做了犯法的事情,損害了學校的聲譽和具體利益,那麼,這就不能説成是學術自由的問題,這屬於校務委員會作出處分的權力範圍,這是行政管理。
  實行這樣的管理,因為香港大學不是私立大學,而是一個公營的教育機構。香港大學的經費每年幾十億元,全部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香港大學是公眾的財產,為香港整體社會培育人才、進行科研和教學服務,服務全香港人的利益。這種性質決定了香港大學的管理工作和教學一定要服從公眾的利益,一定要守憲遵法,要受到代表社會各階層利益的代表的約束。一百多年來,都是由港督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和代表社會各階層利益的校務委員會成員,進行行政管理。校務委員會內無論是社會人士委員或校內委員均為校務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因此委員會內的社會人士成員也是校內人士,而且是校內最高管治機構的成員,有人把他們説成是“校外”人士是誤導的説法。香港大學條例,是立法會制訂的。《香港大學條例》為香港法例第1053章,其中對校董會組成及職權、學院及研究所、畢業生議會、名譽學位委員會等校內組織均有規範。
  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規定了香港的法律制度五十年不變,港英年代的《香港大學條例》經過了適應化,繼續在特區保留。行政長官取代了昔日的港督。香港20149月出現了無法無天的“佔中”之後,香港大學也出現了鼓吹香港獨立的言論,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批評了港獨的言論,陳文敏立即作了反駁,港獨言論是學術自由的必然表現,大學應該允許言論自由。
  在港英年代,如果有人説要香港獨立,推翻“英王制誥”和“皇室訓令”,是否可以被校務委員會提升為香港大學副校長呢?當然不可以。校務委員會的主席和成員都是港督委任的,當然會執行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力,這個人一定不可能留在香港大學。迴歸了,行政長官擔任港大的校監,一直相安無事。出了“佔中”事件,接?港大出現了港獨言論,接?而來的就是反對行政長官兼任香港大學的校監,反對行政長官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和成員。這當然事出有因,因為行政長官擔任校監,就會貫徹和維護基本法,不允許以港獨的思想給大學生洗腦。
  有政黨利用港大搞佔中
  一部分政黨人士反對大學條例,反對校務委員會法律賦予的權力,實際上就是衝擊和取消香港大學的行政的自主。最後要讓立法會裏面最激進的政黨,控制?香港大學的最高權力。政黨説要支持親密戰友陳文敏,限期30日通過,校務委員會就要照辦。政黨要公器私用,利用港大搞“佔中”,這恰恰證明了把“維護港大自主”口號叫得最響的人,實際上是最粗暴踐踏港大的自主,會使港大的聲譽和校務發展受損。政黨政治進入了學校管理層,阻礙大學集中精力發展學術和教育,這是校務委員會必需阻止的亂象,責無旁貸。

責任編輯:大公網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按良心的呼喚投票


今天,九月1日,是香港大學和畢業生議會的歷史性的一天。
數以千計的校友和教務職員到這裡來投票。這一票將捍衛港大的學術自由和大學自主。這是良心的一票。它應該是畢業生議會於1958年成立以來的,在如此情況下的首次。
香港大學應是容許無禁忌地、活潑地、完全開放地討論政治事件的地方,與此同時,它無可避免地需要讓人們可以激烈地、尖銳地及有時會可以以令人不快的嚴厲方式攻訐政府和政府官員。
讓我們投票支持議案二和議案四,和投票反對議案三。

讓我們勇敢地承擔我們的義務,並記著,如果香港大學可以留存千年的話,人們在這一千年裡,仍然會這麼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財政依賴與院校自主



教育局在8月27日發表新聞稿表示,「葉建源擔心政府已全面控制校委會…..全無事實根據。」特區政府在8月29日發表新聞稿,指「田北俊感覺政府正干預大學運作…….毫無事實根據,並對田議員的言論深表遺憾。」這說明港大委任副校一事中,社會正進行百無禁忌(uninhibited )、充滿活力(robust)和完全開放( wide-open)的辯論 言論自由的核心。
李少光在大公報發表題為《大學條例合憲合法 衝擊大學條例必破壞港大的聲譽》的文章,提及「香港大學的經費每年幾十億元,全部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香港大學是公眾的財產……因此委員會內的社會人士成員也是校內人士,而且是校內最高管治機構的成員,有人把他們説成是“校外”人士是誤導的説法。」
吳靄儀在822日的關注組集思會上介紹,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1958年制訂香港大學條例,沿用至今,校務委員會、教務委員會和畢業生議會制度從那時開始。她表示,由於港大部份經費依賴政府,所以在2003年的港大改革中,引入了校外人士多於校內人士管治港大的理由,以向社會問責。

與時並進 2003

觸發港大改度的2003年《與時並進》報告書的部份建議摘錄為:

一、務委員會應被視為大學實際的最高管治機關,委員人數應規定在十八至二十四人之間。
二、校務委員會的成員組合校外成員應明顯佔大比數,而校外人與校內人之比率大約應為二比一。

由此看到李少光文章的「有人把他們説成是“校外”人士是誤導的説法」,絕對是無視港大官方報告,是利慾薰心的說話。

畢業生議會研究報告

Report on 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Standing Committee HKU Convocation
October 2012

The functions of the Court According to the Niland Report, “The purpose of the Court should be cast as representing the wider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ies served by the University, including its alumni.
The Court meeting was usually conducted in haste within an hour, with the Vice-Chancellor making a general progress report of the University in that year, which lasted from half-an-hour to forty-five minutes. The remaining time was almost all spent on the routine approval of the audited accounts and the making, repeal or amendments of statutes.
 It appears that the Council Chairman is accountable to the Chief Executive. However, it is doubtful whether such should ever be the case, as accountability thus established can compromise the academic autonomy and freedom of the University.
《香港大學的未來報告》援引2009 年由John Niland 所撰寫的顧問報告,認為,「校董會應反映更廣泛的社會人士意見,包括港大畢業生。」由此引義,港大舊生將今次事件放上畢業生議會投票,並非如李少光文章所指責的「一部分政黨人士反對大學條例,反對校務委員會法律賦予的權力,實際上就是衝擊和取消香港大學的行政的自主。」
畢業生議會報告繼而指責「看來校務委員會主席向特首問責,它令人們質疑應否如是,因為這會影響(compromise)學術自主和大學的自由。」

《香港高等教育》

教資會於二○○二年三月發表名為《香港高等教育》的檢討報告書。報告書第77頁指,「所有海外大學都設法遠離政府的管治,以提高的自由權和獨立性。為此,各校均積極發掘其他經費來源。這些大學均制定了長遠方針,勾劃出未來發展大計及期望,以減低對政府的依賴。」蒼勁體為原文所用。

財政依賴與院校自主

由上看來,經濟自主是學術自主的一個重要因素。
根據大學年報Review 2014,第45頁,大學的總收人為103億,當中的40.2%,即41億來自政府資助。其他分類為學費收入24.8%;投資回報11.1%;各類捐助14.7%;輔助性服務2.9%;其他收益6.4%。當年的總支出為78億。
根據大學年報Review 2013,大學的總收人為97.7億,當中的46.1%,即45億來自政府資助。其他分類為學費收入25.8%;投資回報8%;各類捐助11.4%;輔助性服務2.9%;其他收益5.8%。當年的總支出為74.8億。
由此可見,馬斐森比上任校長徐立之在這點上明顯優勝。
現在回應李少光的攞政府錢論,根據吳靄儀的校院自主與政府問責原則,港大不需要視政府為大股東,應取回話事權,即院校自主。這一做法符合「所有海外大學都設法遠離政府的管治」的朝流。

因而,港大校大院友關注組的議案2,通過修改《香港大學條例》取消由行政長官兼任港大校監的安排和,港大學生會準備全民公投,要求削減特首作為校監的過份操控權力,言之成理。港大學生會的激烈(vehement)、尖銳( caustic)、有時令人不悅的批評(and sometimes unpleasantly sharp attacks)不會使港大的聲譽和校務發展受損,反而是開啟大學改革之路。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201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分析報告》



201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系列榜單”在20150825日發佈 (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636,463億元) 。 
 
一入圍門檻
  
民營企業500強入圍門檻為95.09億元;民營企業製造業為46.67億元;民營企業服務業100強為116.88億元。

 二營業收入

  2014年,民營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為146,915.71億元,約占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的四分之一,戶均293.83億元。有四家企業營業收入突破2800億元大關,分別為聯想、華為、蘇寧和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
  
三資產總額

 民營企業500強資產總額為138,227.40億元,戶均276.45億元。資產總額突破1000億元的共有企業21家,其中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7,320.54億元居榜首。

四盈利能力

民營企業500強稅後淨利潤總額為5,928.95億元。
 
 五稅收、就業

民營企業500強納稅總額為5,727.51億元,占全國稅收的比重為4.81%。納稅總額位居第一的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為337億元。
民營企業500強員工人數達751.28萬人,戶均達1.5萬人。蘇寧控股集團員工人數達18萬人,位居第一。

六產業結構

第三產業由上年的124家增加到130家;第二產業由上年的372家減少到364家。
  七區域分佈
   數量增加最快的是廣東省,有40家入圍,比上年增加16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現零的突破,有2家企業入圍。
  
八新企業進入榜單
  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等56家企業,首次參加並進入民營企業500強榜單。
  
   《分析報告》指出,
一是2014年民營企業製造500強虧損面有所擴大,傳統行業,特別是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尤其明顯。2014年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出現虧損的13家企業中。虧損企業戶均虧損4.51億元,比上年增加了2.32億元。
  
二是製造業500強企業研發投入力度不足。
2012-2014年三年間,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研發人員占員工總人數比重小於10%的企業數持續達60%之多。

三是人才、稅費、資金等傳統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觀。
 資料顯示,用工成本上升、人才缺乏、稅費負擔重、資金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升、融資難、節能減排壓力大,依然是2014年影響製造業500強發展的七大因素。